近日,平安银行发布2021年年报。在2021年提出的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的引领下,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较好增长,普惠金融表现亮眼,赋能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年报显示,2021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82.37亿元,同比增长8.4%,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8.0%,零售业务净利润214.98亿元,同比增长17.3%,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59.2%;2021年末,平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84.26万户,贷款余额达3821.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7%,不良贷款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与此同时,据平安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安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户均余额仅约45万元,处于产业链最末端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占据绝对主体。同时,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比超过20%,小微客户规模、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比在股份制银行中皆处于领先水平。
“通过5年来的零售转型,平安银行业务结构全面优化,发展基础全面夯实,队伍面貌全面改观,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可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实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民生福祉的共生共荣。”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
“五位一体”:打造有温度的银行
平安银行的亮眼表现,离不开在零售业务上的突破。从年报公布的具体数据来看,2021年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9103.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0%,总体保持较快增速;信用卡流通卡量达7012.65万张,较上年末增长9.2%;拳头产品“新一贷”余额1589.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汽车金融贷款余额3012.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2%。
2016年10月,平安银行正式启动零售转型。从2016年零售业务收入占全行营收比重的30.6%,到2021年末的58.0%,平安银行零售转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这背后,平安银行作出了哪些努力?
“‘五位一体’新模式给公司零售业务增速注入了新动能。‘五位一体’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为内核,通过科技手段将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惠及最广大客群,打造‘有温度’的新发展模式。”平安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五位一体”新模式的推动下,平安银行客群基础持续壮大,万元客户数较年初增长19%,增速为2020年同期的1.3倍。
长期来看,基础客群规模增长以及口袋银行APP活跃度的提升,不但可以提升平安银行AUM(管理零售客户资产),也可以促进存贷业务的发展。
从资本市场层面看,零售业务崛起对平安银行的价值影响更加深远。从过去看,相对于传统银行,零售银行往往存在明显的估值溢价,零售业务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不用消耗资本金且没有风险的管理费收入,助力其转型成为一家轻型银行。
助力普惠:履行服务实体经济责任
2021年,平安银行新增投放民营企业贷款客户占新增投放所有企业贷款客户的比例达70%以上;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不含票据融资)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3568.44亿元,同比增长25.9%,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2021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0.3%,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72.7%。
年报中的多项数据,体现出平安银行坚定履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责任,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平安银行一方面以普惠于民的理念助力发展、服务民生,推动‘真普惠、真小微、真信用、真让利’落地,让更多小微普惠主体真正获利;另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手段赋能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打造‘全时空、全方位、全产品’的平安模式,切实提升普惠服务质效。”平安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具体而言,在产品方面,平安银行在金融业首创宅抵贷“全国通”模式,支持客户多地的房产办理抵押;同时,上线“新微贷”产品,持续优化“智贷星”“新一贷”等业务,持续开展业务模式及智慧服务创新,助力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和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赋能方面,平安银行将依托前期成立的“Lambda”创新实验室,持续强化在卫星通信、物联网终端、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高精尖技术、软硬件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先发优势,及时跟进5G和6G通信、量子信息、NFT数字资产加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的研究以及金融场景的发掘,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金融产品的普惠性以及数据资产的安全性。
在服务体验方面,平安银行帮助客户简化原本复杂的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的省心服务;以科技赋能金融,提供多种减少客户办理时间的线上省时服务;提供帮助客户降低还款压力、快速获取实惠资金的省钱服务。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陆宇航
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yh/yx/202203/t20220314_24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