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国银行行长(候任)刘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上表示,当前全球金融体系面临三方面风险,一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还比较大,经济可能长期陷入低增长的发展;二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全球高债务困扰;三是金融和实体背离,国际金融市场调整的风险仍在加大。
“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能够抵御并且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尽管疫情对中国金融体系也产生了一些冲击,但是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不仅推动自身行稳致远,也为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作出了贡献。”刘金表示。
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银行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但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之内。2020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4%,处在较低水平。尤其是中国银行业的“安全垫”相比其他国家要厚实得多。去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4.5%,而欧洲银行大多不足70%。二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和西方国家政府债务在用途上有着本质区别。特别是这几年,中国政府已经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各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去年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5.6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45.8%,显著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同时,中国政府债务资金更多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投资。中国还是高储蓄率国家,外债水平也比较高,这一债务结构决定了中国政府有更大的政策空间。三是中国债券市场还在成长中。去年,中国违约债券约为1600多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近200亿元,违约率2.15%,与2019年基本持平,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四是中国金融体系风险趋于收敛。
“有很多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担心不良贷款是不是不太透明,背后隐藏的风险是不是还有很多。我可以很负责地跟大家讲,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经过了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我们自己每个季度也都在进行重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谈及备受关注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问题,刘金表示。
在全球经济金融衰退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稳健性也面临着新挑战,特别是要关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对此,刘金建议,一是要强化国际金融政策协调,共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二是要提高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范风险;三是增强金融体系韧性,筑牢金融安全底板。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见习记者 徐贝贝
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yh/gd/202103/t20210323_21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