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邢乐成教授的新作《普惠金融论纲》,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邢乐成 ,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山东省人大常委。先后在银行、证券、社科院、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大学担任副处、正处、副局、总裁、董事长、院长等职务。现任山东省人大常委,济南大学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投融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曾担任2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参与20余家公司的并购重组与上市。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融资、普惠金融与金融创新。先后出版《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等12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先后荣获第五届(2007年)、第十五届(2017年)山东省“十大财经风云人物”称号。
《普惠金融论纲》
一、提出了普惠金融“范式革命”的分析框架
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范式、社会科学范式、金融分析范式的理论渊源,基于新的哲学“求助”,提出了普惠金融“范式革命”(Paradigm Shift)的分析框架。所谓范式革命,是指普惠金融的出现是金融深化的重大事件,它超越、改变了传统商业金融原有的信念、价值取向和技术标准。第一,从范式的信念要素看,普惠金融体系中所有参与者共享的信念是大同、和谐与包容理念,它超越了传统商业金融信仰“赚钱”和单一商业化的诉求;第二,从范式的价值要素看,普惠金融的价值取向是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它强调金融伦理和社会道义,超越了传统商业金融只为富人和高端客户服务的价值取向;第三,从范式的技术要素看,普惠金融的技术范式,是基于“大数据、金融科技和赋能平台”的微贷技术生态,它改变了传统商业金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核心的技术范式;第四、从哲学思想的检验过程来看,传统商业金融的“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则体现为“反常”的“三性”,即共享性、普惠性和科技性,并固化为普惠金融实践指引的三性原则(可获得、可负担、可持续);第五,从金融哲学的方法论上看,普惠金融是基于买方(客户)的立场为出发点,研究如何针对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传统商业金融是基于卖方(金融机构)角度,研究既有金融制度下金融能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的客户如何满足金融的标准和要求。凡此种种,普惠金融范式无论从世界观还是方法论上看,都是对传统商业金融的反思和扬弃。对于这种变化,只有站在一定的金融哲学观高度,才能领悟和洞察。
从分析金融错配入手,来研究普惠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是本书的贡献之一。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金融错配,这种错配的本质是在货币供应总量充足、流动性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金融资源的配置出现了结构和流向的扭曲,从宏观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整体效率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并从微观上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这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资金流向扭曲。首先,金融资源没有按照效率原则进行配置,而是优先分配给了国有企业和政府,国有企业和政府项目(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很容易获得信贷支持和直接融资的帮助;其次就是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央行《2020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9.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全年增加5.17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6.1%。第三是资金在银行间市场套利,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了“挤出效应”。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和表外融资的巨量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产生了巨大反差。“金融热”、“实体冷”所导致的“金融空转”现象十分突出。但是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却得不到资金的支持,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央行《2020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增速比上年末仅提高1.1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贷款形势很不乐观,融资难现象仍很严重。
二是融资结构失衡。间接融资属于债务性融资,它不能改变企业的资本构成本。直接融资属于权益性融资,它能改变或影响企业的股本构成。从优化融资结构的角度讲,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十分重要。同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也是衡量经济市场化程度及成熟度的标志。目前,中国融资市场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是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占比太低。尽管从2003年到2019年直接融资的比重在逐步变化和提高,但融资市场仍具有商业银行主导的特征,融资结构的变化不但没有带来融资市场品质的提升,反而出现了三种怪现象:一是间接融资的比例虽然降低了,但企业融资成本反而上升了;二是货币流动性宽松了,但企业融资状况反倒紧张了;三是融资融资方式和手段多元化了,但企业的融资渠道反而单一了。更为可怕的是,中国的融资市场出现了间接融资操纵下的直接融资假象。很多直接融资的交易完全被间接融资所控制,导致了直接融资市场效应的异化和品质的降低。金融错配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只有从分析金融错配入手,才能找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决定因素,并为寻找解决路径奠定基础。
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是普惠金融理论的重大问题。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集合的分析框架,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决定的理论解释。基本观点是:把全体融资需求人看作一个集合X,金融制度供给只能覆盖一部分称为集合A,它为集合X的一个子集。集合A称为制度集,其边界称为金融制度边界,集合A外边的融资需求人,即集合X-A为制度无法提供资金的融资需求人。用映射来表示,点集X可以视为定义域,存在一个映射,其中表示融资需求人得到资金;表示融资需求人得不到资金。中小企业融资难指的就是中小企业作为融资需求人被排斥在集合A之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是要缩小集合X-A,其路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改革和完善现有的金融体系以扩大金融制度的边界,提高商业金融的包容性,下沉和延伸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在集合A之外构建新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方向就是发展普惠金融,用普惠金融理念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和间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一个层面是治标措施,第二个层面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治本之策。金融制度边界理论的提出,虽然只是描述性的,但它基本上给出了一个决定金融制度边界扩大或缩小的理论解释,不仅丰富了普惠金融理论和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找到了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
普惠金融体系是对现有商业金融体系的扬弃和反思,它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实现金融服务的均等化、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都具有重大意义。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应以体现公平价值和发展权为理念,以包容和广覆盖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审慎监管为出发点。为此,本书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构建设想:一是构建普惠金融法律体系。做到立法先行,在法理上从强调金融的整体性安全和秩序稳定,向强调金融的社会责任、伦理性和可持续性转变,尤其需要重视法律的正向激励功能;二是构建普惠金融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基于征信系统的数据支撑,基于社会信用的环境保证和基于政府背景的担保体系支撑;三是构建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银行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等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这其中尤以发展小银行金融机构最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普惠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除了大力发展小银行金融机构,其他途径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四是构建普惠金融客户体系。普惠金融的实质就是为传统金融或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外的广大中小微企业、“三农”客户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五是构建普惠金融监管体系。要正视审慎监管的适用性,强调差异化监管的灵活性,注重多层监管的可行性,认清行业自律的必要性。特别需要强调,应从法律上把各级政府确立为普惠金融的监管主体,赋予其相应的监管职责,真正在审慎监管的原则下,实行中央和地方分层监管体制。
五、提出了金融生态圈理论模式
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LB集团黄金珠宝行业生态,提出了金融生态圈理论模式。其理论解释是:从梳理产业链入手,以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技术支撑,通过赋能平台、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核心企业的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针对生态圈所有共同特质的企业去做金融解决方案。金融生态圈理论模式的提出,虽然只是描述性的,但它基本上给出了一个可复制性产生小微金融解决方案的理论解释,不仅丰富了普惠金融理论和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更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找到了逻辑起点。在此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本书以“普惠贷”、“融金贷”专属金融产品为分析案例,详细解构了“普惠贷”、“融金贷”全流程操作过程和应用场景,得到了小微客户、核心企业、合作银行、赋能平台和地方政府的多方认可,有效解决了普惠金融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该模式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金融基础功能主义原则设计的,以期作为普惠金融的实践指引。
《普惠金融论纲》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普惠金融的基本概念
二、普惠金融的理论概念
三、普惠金融的相关概念
四、普惠金融是全新的金融理念
第二章 普惠金融理论渊源:文献综述
一、普惠金融渊源:理论萌芽阶段
二、普惠金融觉醒:理论觉醒阶段
三、普惠金融发展:理论自觉阶段
四、普惠金融深化:研究评述与展望
第三章 普惠金融理论框架:内涵与外延
一、普惠金融理论演进
二、多维视角下的概念梳理
三、普惠金融理论内涵与外延
四、一个简要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范式梳理与评述
三、金融范式的基本要素
四、普惠金融范式革命:一个分析框架
第五章 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五位一体
一、普惠金融价值取向
二、普惠金融体系:五位一体
三、普惠金融间接融资体系
四、普惠金融直接融资体系
第六章 普惠金融实现路径:“平台+产品”模式
一、引言
二、平台商业模式
三、专属金融产品
四、政策建议
第七章 普惠金融实现路径:“金融生态圈”模式
一、金融生态圈溯源
二、金融生态圈理论模式
三、金融生态圈解决方案
四、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普惠金融与供应链金融
一、相关研究梳理
二、“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生态
三、一个解决方案
四、三个高度重视
第九章 普惠金融与金融错配(一)
一、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二、金融错配与资源错配
三、一个简要的分析
第十章 普惠金融与金融错配(二)
一、金融错配与金融制度
二、普惠金融与金融制度边界
三、一个重要结论
第十一章 普惠金融与信息通信技术
一、普惠金融与信息通信技术
二、金融制度边界理论的再分析
三、实证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第十二章 普惠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一、非正规金融
二、普惠金融业态与非正规金融
三、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普惠金融立法
三、普惠金融监管
第十四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主要贡献
三、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