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中国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王纬在论坛上表示,普惠金融是实现金融公平,提高金融包容性的重要手段,对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他表示,未来要高度关注特殊群体的金融福祉,把金融设施的“适老化”改造、金融产品风险提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增强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
他表示,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金融要在支持金高质量发展中做出新贡献。
“共同富裕既是分配问题,更是生产问题。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持续的增长为前提,只有不断做大蛋糕,提高发展质量,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国家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要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从金融的角度看,关键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核心理念,加大对创新、绿色、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以助力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形成。”王纬说。
第二,缩小地区、城乡和行业差距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向,金融要在缩小这三大差距中展现新作为。
“我国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行业差距。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分部不均衡,房地产等领域占用信贷资源偏多,中小企业融资难依然存在。未来,要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中西部地区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等领域倾斜。”他说。
第三,金融应在支持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等方面呈现新气象。
“共同富裕内涵丰富,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文化等层面的共同富裕。但我国在绿色发展、养老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以绿色发展为例,在双碳目标下,绿色标准将延伸到所有行业,金融机构不仅需要引导企业降低能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而且也要更多关注自身ESG,即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水平。”王纬说。
第四,提高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增强特殊群体的金融福祉。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化的同时,也产生了技术排斥、数字鸿沟等问题。特别是传统支付渠道的减少给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带来不便。与此同时,部分居民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够,出现了盲目投资、过度负债等情况,网络借贷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 在他看来,尽管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业务覆盖广度和深度明显提升,但与实体经济需求仍有差距。从银行的角度看,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一是“敢贷、愿贷、会贷、能贷”的机制有待完善。在传统模式授信下,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着信息获取难、服务成本高、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内生动力不足。
二是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当前各类信用数据分布在工商、税务等及第三方数据供应商中,银行准确、全面、及时获得数据的难度很大。
三是银行风控模式与普惠金融要求难以匹配。当前银行的授信模式中,传统抵押贷款模式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中小企业发展潜力、技术能力、知识产权等“软信息”评估不足。 他认为,新使命需要新作为。作为普惠金融业务的主要承载者,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认识普惠金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在履行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先,要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从小微企业初创、成长到壮大的过程中,蕴含着支付结算、信贷资金、财富管理、股权直投、上市融资等诸多机遇。未来,商业银行要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增强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以科技引领打造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症结。金融科技为简化交易环节、降低服务成本、开辟触达客户途径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商业银行将以金融科技应用为突破口,打造集差异化定位、线上化获客、智能化风控为一体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开发更多线上产品,更好满足“专精特新”等企业不同类型融资需求,紧密贴合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的生意圈、生活圈,完善符合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智能风控体系。
最后,要加强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是未来共同富裕的主战场,商业银行要按照要强化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一方面,下沉服务重心,加强县域地区布局,提高网点覆盖率。另一方面,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则农业兴,要结合各地产业特点,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助力实现农业产业链优化升级。此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生态振兴,通过金融的力量助力产业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