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与实践操作齐发力 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肖翔介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在顶层设计层面,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数字普惠金融政策框架和路线规划。在具体实践层面,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数字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
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主体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在创新数字技术应用,解决普惠金融需求方面,进行大量探索和尝试。“比如,很多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为中国城乡居民提供了小额、快捷、创新的支付服务,加快了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速度。在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用户量和业务量持续增长,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部分银行和电商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在线供应链融资模式,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有一些从业机构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实现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和精准投放。”他指出,“总之,不论政策框架,还是操作实践,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突出的,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
G20杭州峰会之后,世界银行牵头撰写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兴政策与方法》,总结了世界各国17项具有示范性的政策方法,我国有5项入选。该报告还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自律管理作为专栏向全球进行了介绍。“这些都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成绩的认可。”肖翔介绍。
加快行业标准建设 加强政策沟通与宣传
成立一年多以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积极加快相关标准建设。“标准是数字普惠金融规范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也提出鼓励数字金融服务提供商采用高于通行法律要求的自律标准。”肖翔称,“协会在国家标准委、金标委和相关监管部门指导下,按照“顶层设计”和“急用先行”相结合的思路开展标准化工作。牵头成立了金标委互联网金融标准工作组,并担任组长单位,承担了国家标准委标准化服务业试点和国家认监委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试点。
从具体标准看,目前,个体网络借贷信息披露标准去年已正式发布实施。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披露标准已完成专家审查环节,下一步将提交审议并发布。此外,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合同规范、债务催收、数据统计、信用信息共享等标准也在积极研究制定之中。这些标准的出台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
在加强政策沟通与宣传方面,去年11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承办了在乌镇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普惠金融”论坛,组织国内外政界业界数十名知名专家,共同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政策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
下一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还将继续在相关监管部门指导下,组织广大会员机构,抓紧数字普惠金融特别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标准制定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引导会员机构真正围绕普惠金融发展进行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
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严防严控金融风险
“防控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互联网金融自律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按照化解当前风险与建立规范发展长效机制相结合的思路,在防控金融风险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肖翔介绍。
一是加强数据统计。协会编制了《互联网金融统计制度》,开发了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系统。该系统涵盖七类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包括300多个指标。目前,全国有近300家从业机构通过系统直接报送数据。二期系统可实现每日采集逐笔交易信息,为摸清行业底数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鉴于网贷行业风险问题突出的情况,协会重点开展了网贷行业风险监测预警,自主开发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利率、期限、技术安全等七个维度,设定23项异常平台判别规则和风险阈值,筛查形成异常平台名录,报送相关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此外,协会还引入了舆情、广告、搜索、投诉等非结构化数据,形成常态化的大数据监测分析体系,摸清行业风险底数。
三是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统计监测和风险监测,主要是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加强风险识别和监测。但行业自身提升风控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2016年9月开通了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力求打通不同机构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信用信息的有效整合和运用,解决“过度多头借贷”、“诈骗借贷”等行业痛点。未来开通会员查询服务后,该平台将成为行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化时代发展普惠金融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传统普惠金融模式下成本高、效率低、商业不可持续等问题的可行路径。“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将有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当然,我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普惠金融领域,我们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加强。”肖翔强调。
来源:新华网
作者:肖翔(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
http://news.xinhuanet.com/money/2017-06/30/c_129644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