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应“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启了全新的工业形态,数字化生产、线上化营销、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协同等创新模式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和上下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并客观上加速了供应链、产业链的全面数字化进程。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银行公司金融产品体系与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主体现阶段的金融需求,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服务质效。公司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既需要从思维理念、顶层设计、产品体系、资源投入、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重塑,又需要坚守合规和风险管理底线,确保业务稳健发展。目前,各家银行均在数字化领域积极探索,科技投入的多少、业技融合的紧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银行公司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与时俱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银行公司金融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客户交易活动为基础,能够向客户提供支付结算、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在产融互联、业财融合的趋势下,具备连接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这意味着供应链金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扶持。
事实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早已不新鲜,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但在实践中仍面临服务半径短、开发成本高、办理流程长、业务品种单一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解决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方面差距较大。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的趋势下,这些问题愈发凸显。
1.信用风险高、服务半径短。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基于“信息共享”的类信用融资,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关联程度及信息化程度有着很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供应链数据还呈现碎片化特征,信息标准化和透明度低,这大大增加了银行衡量企业真实融资需求、判别虚假交易和重复融资风险的难度。因此,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通常较为谨慎,对链上企业的授信往往是依托核心企业信用,而这类授信局限于与核心企业紧密连接且直接发生交易往来的一级供应商或一级分销商,对于二级以上的供应商与经销商,因缺少与核心企业的直接交易关系,很难与金融机构进行深度的互联互通。
2.开发成本高、互联互通难。无论是开发新平台还是利用银企现有平台对接,搭建供应链金融系统往往需要依托大量的科技投入,而银行对单一核心企业做深入的系统开发和数据接入需要较长周期,考虑到科技资源配置情况,除非核心企业体量足够大,在成本与收益的综合考量下,双方难以达成契合。
3.线上水平低、办理流程长。目前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通常是按照一般对公信贷业务授信标准和审批流程受理,客户提交资料多,办理流程长,用户体验差。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尚停留在线下业务线上化迁移的初级阶段,无论是贷前的授信准入与业务审批,还是贷中、贷后的资金管理与风险监控,均与理想中的智能化水平相差甚远。
4.信贷驱动明显、服务品种单一。目前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仍是典型的信贷导向型业务,以解决企业融资需求为主要目的,业务品种较为单一。随着产业链数字化新业态的产生,企业对于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需求将日益多元化,除了获得融资支持外,还需要贯穿采购、销售、生产、库存管理的全流程金融服务。
由此可见,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环境下产业主体的金融需求。供应链金融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数字化转型,利用科技赋能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
不可否认,现阶段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还面临诸多困境,例如产业数字化水平低、企业信息分散、银行新兴科技人才匮乏、相关监管政策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实施标准不统一等。
长远来看,银行必须深度参与搭建或与核心企业共建平台,升级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利用全面、持续、完整的数据,还原真实产业链图谱。通过开发智能模型对客户精准画像,沿着产业链条向上下两端扩宽客群。除实现线上化审批、自动化放款、智能化风控外,还应将结算、融资、应收账款管理、现金管理、投资组合等综合化金融服务无缝融入供应链商业场景,及时捕捉客户需求,最大程度提高客户黏性。
光大银行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的探索与实践
光大银行积极践行国家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场景+金融”“科技+金融”“生态+金融”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光大”建设,在公司金融科技发展尤其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方面积极探索。
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发展目标。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光大银行公司金融板块各部门积极落实各项工作部署,推进财富E-SBU建设,聚焦战略、紧盯市场,核心经营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市场竞争力得到全方面提升。面对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光大银行充分认识到,想要保持竞争优势,做大体量、扩展客群,必须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硬核技术与前沿科技进一步应用于实际业务。
为适应企业的新型化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近年来光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贯彻互联、共建、开放、共赢发展理念,以“连接”“融合”为手段,依托渠道建设、科技创新支撑,融入客户业务生态场景,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工具箱”,深入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实现银行服务对客户经营的有效“触达”。
2.推进业技融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阳光供应链金融”名品升级。近年来,光大银行创新培育出诸多公司金融名品,紧跟金融科技行业前沿,紧盯业务数字化提效痛点,通过业技融合、科技赋能,不断提升业务线上化水平。光大银行打造的“阳光供应链金融”是交易银行服务对公客户的有力手段,通过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对客户的资产、负债及流动性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管理,进而为客户提供集结算与融资、本外币、境内外、(自贸)区内外、表内外于一体的综合化服务机制,子品牌和产品系列包括:“阳光融e链”“阳光供应链云平台”等。
“阳光融e链”围绕优质供应链的产供销结算需求,通过网银、“阳光供应链云平台”、银企直连或客户自有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等线上渠道交互信息,获取贸易双方交易背景信息、债权转让信息,为客户提供基于应收应付账款融资的在线金融服务综合化产品。
“阳光供应链云平台”是“阳光融e链”的重要实施载体,实现了全流程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打造了云平台全程快车道、光速快捷放款等服务,有效服务了产业链长尾客户。基于全产业链视角,实现了从关注核心企业本身向关注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全链条的转变,从关注传统业务模式向关注整个交易模式创新下的新机遇的转变。目前,平台已涵盖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电子保函、快速接入层四大功能模块,企业可通过云上柜台一站式享受支付、结算、融资、融信等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全方位、系统化管理资产、负债及流动性。平台自2019年8月投产上线以来,累计注册认证客户近4000户,业务量近200亿元,其中制造业、民营企业是信贷支持的优先领域。
2020年,光大银行荣获《贸易金融》杂志颁发的“最佳供应链金融创新银行”“最佳供应链金融银行”奖项以及《银行家》杂志颁布的“十佳供应链金融创新奖”等。2021年初,光大银行全面启动“跨越计划”,将发展战略更加紧密地与“十四五”规划结合,担当发展使命、科学谋篇布局,积极探索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
大道之行,其命维新,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可以上下求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光大银行将把握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履行央企责任担当,不辱使命,砥砺前行,努力提高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水平,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
来源: 金融电子化
作者:夏伟(中国光大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NB49D5S05520IZ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