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信息不对称鸿沟,是时候重视了。
今天,央行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下简称《报告》),披露了诸多与普惠小微相关的指标。再结合近期披露的各家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的中报情况看,无论是从小微贷款的使用、覆盖、笔均或融资渠道等方面来看,普惠金融的广度、深度都在持续优化。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提到的“数字鸿沟”问题,恰好也是周观在近期的#小微金融观察系列中关注的话题之一。
上一期,我们已经结合案例,看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的错位竞争;这一期,我们也想借此时点聊聊“数字鸿沟”。
01 网络服务渗透力加强
首先,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在小微领域的渗透力是在逐步加强的,这显然是个可喜的变化。
《报告》也提到,截至 2020 年末,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余额 4756 亿元。金融机构加强互联网贷款产品和服务创新,依托互联网渠道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创新完善线上信用贷款、线上供应链金融等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面向首贷户推出专项融资产品和服务,并针对疫情期间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等需求升级完善相关线上服务。
其中,大型银行线上贷款产品规模快速增长,发挥着“头雁”作用;中小银行线上产品更加下沉,笔均规模相对更小,是服务微型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
02 数字鸿沟从何谈起
去年,曾有老年人无健康码使用公共交通受阻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但实际上,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也存在于地区、行业或企业之间。小微金融服务领域,也同样存在着“数字鸿沟”。
很多小微企业主、个体户、农户对数字化生活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很多线上的小微借贷产品,对于这些群体而言,触达程度其实并不理想。
“他们其实不是不想借,而是不知道怎么借,或者不知道哪些更容易借。就算知道了,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借贷产品是否正规,是否可靠,因为基础金融知识缺乏,他们自己也很难判断。”一位长期从事小微和个体户借贷服务中间人角色的业内人士告诉周观新金融,即便是抛开“数字”或“网络”层面,机构与小微借款用户之间的各种信息不对称也一直存在:“不同银行的贷款产品、审核机制等是经常有变化的,借款人其实并不熟悉这些变化,也很难第一时间掌握这些信息,比如哪家银行有新产品,哪个产品利息更低,怎么申请相对好批些等等。”
“正因为有这些数字鸿沟,有各种信息不对称,才有我们存在。”该业内人士表示,大量的“中介”依然“寄生”在金融机构和借款人的这道“鸿沟”之间。
很多曾参与三农和小微调研的业内人士也曾对周观新金融表示过他们真实的看法:通过数字金融加强小微金融服务的“渗透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数字化服务做得再好也不可能触达、覆盖所有小微客群,三农和小微还有很多客群要拿下是一定要把“裤子”弄脏的,是一线的业务员进村可以“狗都不叫”。
因而,在提高金融服务数字化的同时,小微金融服务的线下物理服务网点更应与数字化“有机结合”。
《报告》中也提到,我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截至 2020 年末,全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12达 97.13%,较上年稳步增加;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1.59 个,与上年持平。此外,要缩小普惠金融发展城乡差距,继续巩固完善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供给,推动物理网点、服务机具和数字渠道等有机协同发展,注重弥合“数字鸿沟”。
在金融“可得性”方面,强调“线下服务渠道保持稳定畅通,网点服务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机具数量稳步增加;数字服务渠道更加完善,与线下渠道协同更加紧密,与各类场景对接更加高效”。
03 弥合鸿沟的产业突破口
普惠和小微要做好,广度和深度缺一不可。
眼下,正是各类产业发展都在加速的大时代,普惠和小微金融需求在各类产业发展中的不仅长期存在,并且广泛、下沉、分散。中小微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要组成,也最需要及时快速精准地“输血”,他们是各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就业机会的主要创造者,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也有更多金融机构重视“产业”这一突破口,以全新的业务模式切入供应链金融服务,革新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效率。
数据来源:鲸准研究院
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取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总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末,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6.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1%;产成品存货4.60万亿元,增长7.5%。而应收账款、存货则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资产,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土壤。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我们会在后续的#小微观察系列中,结合几家银行的案例具体展开。同时,也欢迎更多对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有兴趣的业内小伙伴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