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银行家》杂志社主办的“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暨2021中国金融创新成果线上发布会于2021年9月24日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与策略”,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南青出席并发表了主旨演讲。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大幅提升,在此危机之中也酝酿着新的机遇,即非接触式服务更加普及。2021年,各大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而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了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课题。
作为国内首家成立的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是深化金融改革的产物。成立伊始,微众银行便选择了数字银行的经营形式,确立了“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和“科技、普惠、连接”的愿景。
结合微众银行六年多的数字化发展实践,我们提出一些思考,希望对业界有所借鉴。
发展数字银行,首要的是明确前进方向。我们认为,普惠金融正是一家数字银行希望达成的终极目标。2015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为普惠金融的定义和内涵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虽然我国国民拥有银行账户的比例和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对比发达国家,我国人均信用卡的持有量仍较低,且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可获得的融资渠道仍有较大局限。此外,普惠金融的服务体系、商业可持续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因此,通过数字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在我国市场存在着广阔的潜力和巨大的机遇。
发展数字银行,离不开金融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有效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银行必须发挥好金融科技作为工具的优势。在科技能力要求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敏捷的产品投放能力;第二,较低的安全运维成本,形成一个相匹配的成本结构来支持业务发展;第三,支持高并发交易规模的能力。
微众银行的具体实践。微众银行在建设数字银行体系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金融科技的建设和投入。微众银行科技人员始终保持在全行员工总数一半以上,历年科技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超10%。六年多来,微众银行提炼出金融科技“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在这四大领域积极探索,实现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的积累和国际领先的应用。通过有效运用这些金融科技技术,微众银行得以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客户体验、支持业务放量,并能做好成本管控以及降低经营风险,同时还打破了金融科技的“不可能三角”,在高容量、高可用以及低成本三个方面做到了三者兼备;同时,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了主要业务的全流程数字化和无纸化,单账户碳排放量远远低于传统模式,以绿色商业模式践行了国家“双碳”战略。
实践证明,在2020年的疫情大考之中,微众银行经受住了考验,充分展现出数字银行应对危机的能力,发挥非接触金融服务优势,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为“稳企业、保就业”贡献力量。当前,微众银行累计服务个人客户已突破2.9亿人,服务小微企业法人客户超过227万家,在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等领域继续稳步前行。
微众银行短短六年的数字化建设和经营实践,映射出数字化对于银行业经营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广阔空间。“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意义将更加凸显。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微众银行将继续发挥数字银行的服务优势,不忘初心,坚守“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进一步推进金融科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之路。
来源: 银行家杂志
作者:李南青(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M70519B0519C9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