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微企业主的信贷获得性在近年来政策的反复引导中大幅上升,一个更难的问题浮出水面—— 泛小微群体的金融可获性、实用性与便利性如何兼得?这跟监管今年对发展小微企业“首贷户”提出目标任务的初衷不谋而合,因为“首贷户”必然意味着企业规模和信用风险更为下沉。
金融科技机构在解决“泛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实际问题里,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突出”不止步于与金融机构主客群的互补上,更体现在对资金供给结构的优化上:利用数据引导资金更精准滴灌“泛小微”企业主。
近两年来,各家金融科技企业及银行都在联手给小微金融让利,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各类面向小微企业的精准拳头产品。
(周观新金融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从头部金融科技公司主打的小微金融产品可以看出,低利率竞争趋势明显,打破以往“普而不惠”的行业刻板印象已是势在必得。
其中,度小满近年来主推的“小微加油站”活动,放款利率最低可至日息万分之一,换算成年化利率仅3.65%,可直接匹敌银行的大部分小微信贷产品。即便是不在“小微加油站”的活动时间内,日常就可申请的“有钱花”信贷产品日利率也低至万分之二,换算成年化利率为7.2%,与市面上多数小微信贷产品相比也处于较低利率水平。
众所周知,“泛小微”群体有一个重要的差异化特征: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组成的泛小微人群,因为缺乏流水、发票、税务等信息,仍旧存在各家银行未能完全攻克的小微金融服务“盲区”。
一般而言,头部小微服务有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掐尖”效应在小微领域同样存在,一些被识别为信用较优的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性与便利性已在近年大大提升。相较之下,更为下沉且分散的“泛小微”群体,金融服务的可获性、实用性、便利性更难攻坚。
因此,小微信贷产品拼的不仅是低利率、放款速度等“普惠”力度,更考验机构对泛小微用户的风险识别能力。
受限于规模小、经营风险大、抵质押物不足等特点,泛小微金融服务更难做。银行通常会对小微企业的现金流、纳税状况、所处行业的前景等进行综合评估,只有情况比较好的才敢放款。而金融科技企业于银行而言,最大的互补优势在于利用科技和数据助力银行有效触达更下沉分散的“泛小微”群体,并精准识别风险。
以度小满为例,其在提高小微企业主画像的精准度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对申请人的工商信息、交易信息、税务信息、用水用电、司法信息进行识别,丰富小微企业数据维度;还利用图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企业互联网信息进行挖掘,从而分析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
如何利用科技能力“扫盲”,成了金融科技公司更大的优势,也是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形成优势互补的重要默契。
有大行人士告诉周公子,应监管要求,其所在银行已将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占比纳入内部绩效考核的目标之一,争取今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高于去年。“这意味着从激励措施上,拓展首贷户有了足够的机制保障”,该大行人士说。
以金融科技平台度小满为例,其早在“泛小微”领域布局:目前,服务的小微信贷客户中超六成是五人以下的微型企,三线以下城市占比超过50%。
据分析,我国目前享受到银行服务的小微人群只有15%,另外85%的群体并不能获得银行的充分获信。但事实上,度小满的存量优质客户中,有超70%多都是泛小微企业经营者。度小满的经验足以证明:泛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只要能被充分识别,资产质量是可控的。
所以扩大“首贷户”占比的目标,不少银行正在尝试的做法是:将客户链条延申至专业市场、商圈、供应链企业上下游。这显然对银行数据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账户流水、存款理财、企业纳税、水电煤缴费、社保、公积金等信息必须在多部门内全面贯通,能被充分采集并应用至识别客户信用风险。
因此,包括度小满在内的头部金融科技机构已经成为银行服务小微的有益补充。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以往一份征信报告的解读,几百个风险指标已经是上限,而度小满目前已能识别出40多万个衍生风险指标,大类数据维度涵盖申请人的工商信息、交易信息、税务信息、用水用电、司法信息等,在提升信贷效率的同时使风险降低了25%。
简而言之,度小满的科技应用场景,重点就是落在穿透申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上——将风险扼杀在贷前。
借助第三方金融科技平台的科技能力,针对“泛小微”群体的“首贷户”争夺战,已经悄然在机构之间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