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创建四周年之际,《金融时报》记者带着“什么是普惠金融兰考模式,兰考模式有哪些特点,取得了哪些创新经验,未来将如何深化完善和复制推广”等问题,专访了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
《金融时报》记者:《总体方案》中提出,经过3至5年左右时间,为贫困县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请问兰考试验区是否形成了创新模式,探索出了发展路径?
徐诺金:试验区批复后,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建设目标和任务,牢牢抓住“扶贫、普惠、县域”三大主题,针对长期以来普惠金融落地中的突出难点,建立机制,完善政策,推广数字金融,开展普惠授信,提升基础服务,完善信用体系,加强风险防控,形成了丰富的实践和体会,基本实现了“基本金融服务百分之百人人全覆盖,普惠授信百分之百户户全覆盖,普惠金融服务站百分之百村村全覆盖”目标,特别是探索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信息、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为全局性问题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肯定和推广。兰考模式于2019年成功入选中组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和中央党校教学案例,2020年又成功入选河南省首届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应该说,经过近四年来的不懈努力,试验区建设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提出的预定目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金融时报》记者:“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可以说是试验区的重要改革创新成果,请您谈一谈兰考模式有哪些特点,取得了哪些创新突破?
徐诺金:一是围绕破解县域基本金融服务落地难,运用金融科技,搭建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探索建设市场化运营的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普惠通”APP)。平台定位于公共金融服务,以普惠、便民、利民为导向,致力于构建“线上金融超市”,对接各类金融服务资源,加载金融机构的合法金融产品,提供信贷、保险、理财、便民缴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功能。目前,试验区正积极推动平台运营方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升平台科技研发和服务能力。
二是围绕破解农民贷款难,创新推出普惠授信。普惠授信从群众基本经济权益出发,针对大部分农户贷款困难的情况,通过“两无一有”(无不良征信记录、无不良嗜好、有正当的生产经营项目)和“先信贷后信用”的制度安排,普遍赋予农户3万元至8万元(目前已调整为5万元至10万元)的生产性小额信贷的权利。只要农户符合条件,即可无抵押无担保地使用普惠授信贷款,且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随借随还、周转使用。普惠授信打破了传统小额信贷门槛,促进了生产性小额信贷的“应贷尽贷”。截至11月末,兰考已发放普惠授信贷款2.58万笔、11.03亿元,今年累计新增1.07万笔、5.27亿元,农户融资“难贵慢”的问题得到大幅缓解,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稳定增收,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三是围绕破解农民信用缺失,先通过普惠授信把农民与现代金融联系起来,再积累信用记录、培养信用意识,实施“信用信贷相长行动计划”。为了解决传统“信用+信贷”模式下,农民信息收集难、成本高、农民不愿配合等难题,我们结合普惠授信先让农民有授信,再在农民启用授信时收集农户信息,一方面,解决了前期信息收集难、农民不配合的问题,也使信息收集更具针对性,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授信把农民与银行联系起来之后,农民开始积累自己的信用记录,培养自己的信用习惯,银行再根据农民积累起来的信用情况,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信用评级,再提升授信额度或调低用信成本,从而实现信用与信贷的相互促进。截至11月末,兰考采录农户信用信息16万户,中小企业信用信息1.79万户,评定信用户14万户、信用村318个、信用乡镇15个。
四是围绕补齐县域银行网点服务辐射面小的短板,探索将线下金融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4+X”功能的普惠金融服务站,织密农村金融服务网。结合兰考村委党群服务中心提质改造,不另设场所、不额外增加人员,将普惠金融服务站内嵌于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足不出村的“4+X”金融服务(“4”即基础金融服务、信用信息采集更新、贷款推荐和贷后协助管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X”为银行保险机构特色服务)。同时,在乡便民服务大厅、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普惠金融窗口,建立县乡村三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的层层管理和业务衔接,确保服务站运行合规、风险可控。目前,兰考建成服务站454个,实现了服务站村村全覆盖。服务站既方便了群众,又通过协助金融机构开展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发挥了“监控探头”作用,推动风险管理关口前移,有效防控了普惠授信风险。
五是围绕破解金融机构因风险大不愿贷款的问题,创新建立分段分担风险防控体系,突破传统信贷风控难题。为解决金融机构开展普惠授信的后顾之忧,我们运用市场化思维,创新建立了多方参与、分段分担的机制。即把风险分为2%以下、2%至5%、5%至10%、10%以上四段。不良率小于或等于2%时,损失由主办银行全额承担;超过2%时,由银行、政府成立的风险补偿金、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四方分别承担,政府风险补偿金随着不良率上升而递增,银行分担比例随着不良率上升而递减且最高风险敞口锁定,既压实了地方政府优化信用环境的责任,也解除了银行开展普惠授信的后顾之忧。同时,创新实施信贷隔离机制,有效防止风险扩散。为缓释普惠金融风险,兰考设立风险补偿金7575万元、还款周转金3000万元。自普惠授信推出以来,仅出现3笔逾期,涉及金额21万元,逾期率远低于2%,没有触发2%以上的风险补偿机制。
《金融时报》记者:请您谈一谈未来兰考模式的深化完善以及复制推广工作。
徐诺金:改革没有休止符,创新路上不止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引领力度,推动普惠金融和商业金融的有效衔接,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全程金融助力,打造以兰考试验区为头雁、以河南县域为雁阵的普惠金融改革发展集群,让普惠金融之花遍开中原大地。
兰考模式在河南的复制推广工作可谓步步为营。2018年3月,我们先期选取22个试点地区稳步推广“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今年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具体来看,一是“一平台”在全省初步得到推广应用。截至11月末,平台已上架2080种普惠类产品,平台全省累计下载量超790万人次。二是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站。截至11月末,全省已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站3.6万个,占行政村总量的82.13%,累计办理基础金融业务6216万笔,协助银行入户调查等业务247万笔。三是推进整村授信,有效扩大了普惠授信覆盖面。围绕“普惠授信户户全覆盖”目标,各地积极推进整村授信。截至11月末,全省已发放普惠授信贷款156.04万笔,余额667.52亿元,有效破除了农民的基本信贷门槛。四是各地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信用信贷互促相长。各地探索以“三信”评定为支撑,发挥信用信息体系惠民便企作用。截至11月末,全省采集录入农户信用信息1607.96万户,农户信息采集率达86.41%,评定信用户1278.48万户、信用村1.3万个。五是各地基本确立了风险管理和分担补偿机制,引导加大普惠金融贷款投放。截至11月末,全省已到位风险补偿金76.6亿元,部分地区借鉴兰考做法,建立了多方参与、分段分担的新型风险防控机制。
我们发现,兰考模式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均得到了较好检验,全省金融服务的“普”和“惠”得以长足发展。截至9月末,全省农户信用贷款868.41亿元,同比增长52.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9.1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达到138.5万户,较年初增加18万户。
《金融时报》记者:四年来,试验区建设付出的努力很大,艰辛很多,成效也很显著,请问您有什么体会和认识?
徐诺金:我们的体会,一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的发展思想。发展普惠金融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稳“一切为了人民”的立场,聚焦县域金融覆盖面窄、可得性低,农民金融服务首享难、贷款难等问题,切实推动“为民服务解难题”式的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二是必须有责任和担当。普惠金融既不同于政策性金融,必须在商业上可持续,又不同于商业性金融,要求低成本、广覆盖,做到既“普”又“惠”。发展普惠金融,要求全社会共同讲责任,讲担当,讲作为,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对群众的亲劲、抓工作的韧劲、干事业的拼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实现普惠金融的真正落地。
三是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都是当前金融领域的薄弱环节、弱势产业、难点痛点,是一项全新事业、系统工程,也是世界性难题,时常会面临政策“棚架”“中梗阻”。发展普惠金融,决不能拘泥于传统,拘泥于条条框框,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方式方法,从顶层设计、改革措施、市场培育、能力建设、全员参与等方面统筹考虑,用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打破掣肘,用“绣花针”的功夫“抽丝剥茧”,综合、协同、联动加以推进,才能见真效。
经过四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一是要把普惠金融上升为每个公民、企业,尤其是弱势群体、中小微企业拥有的基本金融服务权益,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有责任、有义务保障权益得到实现;二是要真正把普惠金融变成人人享有、个个受益的基本金融服务,必须从立法上解决公民、企业作为需求主体,金融机构作为供给主体,政府实施政策保障的权责利关系问题,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三是要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金融是普惠金融真正实现“普”与“惠”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叶松 朱立轩
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ft/gd/202012/t20201224_20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