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之道

“怀惠民之心、承社会之责、解民众之需、达和谐之生”是农商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的题中应有之义。农商银行就其规模而言,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在经营上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但优势在于网点规模多和深耕农村阵地,对于如何满足“草根”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农商银行应当争做“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先锋队,依托覆盖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和“三农”经济紧密联系的纽带,通过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健全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服务方式,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努力为广大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均等的优质金融服务。

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普惠金融理念。农信系统的服务宗旨理念与普惠型金融的方向是一致的。要强化服务“三农”宗旨意识和普惠金融理念,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不变,在现有大量缺乏担保抵押的农户和小微企业无法满足他们发展的资金需求的状况下,积极践行“小额、流动、分散”的普惠信贷方针,发挥网点多、小额贷款发放经验丰富、贴近农村经济活动的优势,创新拓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模式,打造惠民富民的民生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发展普惠金融注入强大“正能量”。

二是构建发展普惠金融信贷服务体系。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商银行要在“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中大有可为,就必须实施金融创新,推动建立“服务可得、价格合理、发展持续、惠及民生”的信贷服务体系。一是推进高效信贷文化建设。要构建崇尚效率的信贷文化,让效率意识深入人心,让“快捷、灵活”成为企业的一种习惯和准则,通过缩短审贷时间,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办贷效率;目前小额贷款的随借随还已让农户实现了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二是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在产品创新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三是继续支持民生工程。在现已开发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普惠金融项目的基础上,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四是建立金融知识宣传长效机制。要积极开展新闻媒体、网点柜面和进村入户等“三结合”的立体宣传活动,加强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要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户”、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等活动,使金融知识普及农村;要加大对农商银行信贷产品、电子产品、农户建档、阳光信贷等“一揽子”产品和举措的宣传力度,让农商行品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三是提升发展普惠金融综合性服务水平。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电子金融的发展,简单的存取款和转账已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客户的需求,而大银行在电子化建设方面已形成规模经济,且大银行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ATM、POS等电子渠道上拥有小机构遥不可及的优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农商行社不应满足于原有网点覆盖率高的优势,要以居安思危的意识和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不断发展综合性的农村金融服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完善普惠金融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时,除了政府和各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之外,自身更应该高度注重风险的防范。农村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结构从制度设计上不能照抄城市,必须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需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有效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同时,要实现自身的风险最小化和可持续经营。一是要依托对当地客户的长期深入沟通,了解客户实际经营情况和诚信情况,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二是要依托大数据等信息资源,通过对客户交易信息、费用交纳信息、日常活动信息等多方面信息的收集,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降低信用违约风险。在金融产品方面,要针对小微企业和居民未被满足的融资需求,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灵活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实现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三是要取得与政府、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完善信用担保制度,鼓励担保机构为农商行提供信用担保,加强再担保机构建设,完善担保补偿机制。

普惠金融并非新事物,但在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普惠金融,任重道远,农信永远在路上。农商银行要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成为普惠金融的先行者与践行者。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作者:池韶斌 管建慧  发布日期:2017-06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之道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