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普惠金融也已经成为促进创新创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2016年的G20峰会文件、“十三五”规划、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中,都有关于普惠金融的描述。
可持续模式助力普惠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在业务模式、技术属性和风险特征等方面的新特点,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如风险治理的挑战、数字鸿沟的挑战、基础设施的挑战和监管适应性的挑战,这些挑战需要引起普惠金融从业者的高度重视。”6月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指出。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加速普惠金融的落地,但与此同时,监管层也需要加强对行业监管,确保行业持续规范发展,真正让新技术的应用为普惠金融服务。
李东荣强调,“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不能仅依靠技术单兵突进,或者把技术过度地神化、泛化,而应该研究推动包括政策、制度和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
据了解,普惠金融的定义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指用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包括小微企业、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都是重点服务对象。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数字普惠金融是拥有更加多元的服务主体与产品,既包含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其传统普惠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创新,比如,手机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等,也包括了一些新型非金融机构提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比如,网贷、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和股权众筹等。”
业内人士指出,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大部分做普惠金融的机构都很难发挥出全力。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模式,从而制约了普惠金融的推行。
为此,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要做普惠金融,必须找到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就目前来看,传统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急需解决的就是变动成本高、信用风险高的问题,而科技公司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自己的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
尽管如此,当下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成为助推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逐渐成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并推动普惠金融加速向数字普惠金融的转型。
过去,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会把工作重点放在贡献度最高的20%的客户身上,而剩下的80%的客户由于成本高、风险大、规模小,往往很难从大型金融机构获得良好的金融服务。因此,发展普惠金融被全球各国所重视。
数字技术催发金融行业变革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兼CEO董祺向本报记者表示,“直到今天,整个金融业依然在转型过程中,金融科技领域作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就是要将金融服务覆盖到那些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地方,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刺激传统金融业的转型。”
据悉,去年10月,凡普金科的品牌正式从原来的“普惠金融”升级为现在的“凡普金科”,这一升级背后,除了继续致力于“让每个人都享有简单、公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外,也强化了公司“数据驱动业务、技术改变金融”的理念,加速公司向金融科技的转型。
董祺认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业务模式较为简单,就是用技术去连接人和金融。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创新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普通人提供覆盖其不同生命周期、多元化和低门槛的金融服务,这也是金融科技领域独特的生存之道。”
陈生强认为,“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尤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公司通过自身的生态建设,拥有了很多场景,这些场景就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
如今,在新技术的催化下,数字普惠金融已经不再是一种趋势,而是正在发生的行业变革。董祺认为,“在强监管周期下,金融科技领域依然有两大机会:技术创新和补充性金融。也就是说,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要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真正成为传统金融的补充,成为数字普惠金融的践行者。技术创新驱动补充性金融不仅能够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也能够使中国在整个金融科技领域持续领跑全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焱
http://news.hexun.com/2017-06-06/18950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