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的减持新规,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近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同时,上交所、深交所也出台了配套的《实施细则》,多角度、全方位规范了上市公司大股东、特定股东和董监高的减持行为。
显然,这一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举措,在防堵漏洞和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的同时,有利于引导各方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秩序,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本次减持新规的发布,缘于当前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套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出现的“恶意减持”或“精准减持”等违规行为。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随着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化,一些上市公司股东集中减持套现问题比较突出,上市公司股东和相关主体利用“高送转”推高股价配合减持、利用大宗交易规则空白“过桥减持”等行为时有发生。邓舸指出,这些无序减持、违规减持等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的预期,也对二级市场尤其是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产业资本的大规模减持也会给整个宏观经济带来危害,使实体经济面临“失血”风险。
上市公司股份减持制度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对于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维护二级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次减持新规,与此前发布的规定相比,在股东受限范围、减持方式受限类型、股份受限类型等方面均有显著扩大。因此,这一新规对于实际退出而言,更加严格并放慢了“卖出”环节,并压缩了一二级市场的“套利机会”。对此,有分析认为,减持新规选择在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相对低迷、市场整体估值已经有调整、大股东及高管近期减持意愿下降甚至更多产业资本考虑增持的时点出台,有助于避免对市场造成过度波动。同时,该分析指出,目前在较多投资者认为主要股东股份减持是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的情况下,限制股份减持对市场情绪短期有提振作用。
进一步看,本次证监会公布的减持新规,更可视为加强预期引导的必要之举,有利于稳定各方预期,提振信心。
在近期国际国内影响金融市场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引导各方形成稳定的预期,正是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从国际上看,各方对于美联储6月再次宣布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升温,且美联储可能再次讨论“缩表”问题。从国内看,银行业又面临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大考和又一个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的高峰期。在这样的时间窗口期,更好地引导并稳定各方预期,至关重要。
央行节前的一则小消息,就是最为典型的预期管理手段。在5月25日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央行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考虑到6月份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较多,拟在6月上旬开展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期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不难看出,针对市场流动性变化,央行一方面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相关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市场沟通,进行前瞻性指引,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实际上,除了看到金融调控政策、监管政策在稳定预期同时,市场各方也要对当前中国经济形成良好的发展预期,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情绪,提振信心。比如最新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与上月持平,且连续10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表明中国经济企稳态势进一步明确。有分析认为,5月份PMI细分项走稳明显,且库存压力大幅下降,反映出5月份经济开始进一步走好。
总之,在当前市场投资者信心相对脆弱之际,一系列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举措,有利于对冲市场上不必要的紧张情绪,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健康运行。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各方应当看到,中国经济整体趋稳向好的态势已经形成,这正是未来市场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赵洋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pl/cj/201706/t20170601_11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