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肉羊产业基地调研时遇到一个穿着拖鞋、挽着裤腿的老乡,通过交谈得知,老乡养了2000头羊,每年购买羊羔及各项养殖成本需要300万元,有将近100万元的资金缺口。因为缺少合格的抵质押物,当地银行只给贷20万元,好不容易找到公职人员提供担保,一共才贷到50万元,其余50万元只好借助民间借贷,平均融资成本高达11%。”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农担”)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华祥向《金融时报》记者讲述了他在调研时了解到的养殖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山东农担引入当地农行、邮储银行等多家合作银行,通过市场化运作,实行优惠利率。目前,该养殖户已经通过农行获得了100万元贷款,贷款利率4.785%,加上1.5%担保费,融资成本为6.285%。结清本息后,山东省财政按照2.175%给予贴息,该养殖户实际承担的融资费率仅为4.11%,较以前节省了6.89万元。
目前,盐窝镇肉羊产业集群担保规模已突破2亿元。截至今年7月末,山东农担已累计为全省5.9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232.6亿元,担保放大倍数达6.1倍,远高于全国平均的2.9倍。
上文中的肉羊养殖户遇到的融资难题不是个例。从现实情况来看,缺少抵质押物、担保难、风控难等成为横亘在金融机构与农民群体之间的一道沟壑,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只能靠自有资金或者民间借贷筹集资金,无法实现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和转型升级。
为解决这一普遍性问题,进而从农业大省蜕变为农业强省,山东省一路摸索,走出了一条“贷”动农业发展的农村普惠金融新路径。在实践中,金融监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体,从农业担保、数字化风控、物流等融资、发展痛点入手,推出以“强村贷”“数字普惠金融项目”“智慧冷链物流”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产品。
以前让农民群体最为难的贷款,现在不难了,也不烦了。
“强村贷”:“贷”动农村合作社发展壮大
“俺家老少三代过去就指望着16亩粮田的收成,风里来雨里去,一年两季下来,也卖不了多少钱。自从土地入了合作社,成本少了,收入还高了。同样还是这些地,去年麦秋两季合作社分红4万多元,再加上俺在合作社打工的工资收入,一年纯收入达五六万元,现在手头上感觉松快多了。”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前曹镇郑庄村农民赵书友兴奋地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在这个种了几十年地的庄稼汉心里,同样是种地,现在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2017年5月,平原县前曹镇在郑庄村试点成立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92%的户数和田地面积加入。成立之初,合作社缺乏运转资金,又因为规模较小、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这让郑庄村党支部书记郑传蓬发了愁。
“多亏了省里创新推出的‘强村贷’,银行的门槛降低了,担保也有了着落,我们提交的4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获得了审批,合作社终于贷到款了。”郑传蓬说。
在山东,像郑庄村合作社一样面临资金困难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在少数。为此,2019年底,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农担联合创设了全国首个专项支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贷款产品——“强村贷”。“强村贷”通过“组织部门推荐+农担担保+农行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在群众中的声誉转化为信用等级评定和申请贷款的依据,一举解决了合作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在栖霞,当地农行为烟台格瑞特果品专业合作社发放140万元“强村贷”,支持“烟台苹果”升级换代;在聊城,疫情防控期间,农行聊城茌平支行与茌平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成立专门服务团队,主动上门开展对接服务,发放聊城市首笔200万元“强村贷”业务,支持耿店村加快建设蔬菜加工厂项目;在泰安,农行泰安岱岳支行通过岱岳区组织部门了解到合作社的资金需求以后,主动上门对接,不到一周时间,就为岱岳区祝阳镇二王庵村岱鼎女儿茶专业合作社发放“强村贷”200万元,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强村贷”正成为山东农业升级换代的重要金融力量。
截至目前,农行山东省分行已支持山东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超过300个,投放“强村贷”2.3亿元,贷款按照基准利率发放,农担担保费减半收取,合作社年化综合融资成本不到2%。以“强村贷”为依托,该行通过开展“万人进乡村”活动,为全省农户建立资产信用档案,实施建档“白名单”客户线上融资,有效农户信息建档户数达到25万户,预授信金额175亿元。
此外,为进一步丰富“强村贷”产品内涵,农行山东省分行还相继推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供销农耕贷、金穗农担贷等,形成了从农村集体组织到普通农户的“强村系列贷”组合产品。截至目前,贷款余额超过40亿元,较年初增加27.4亿元。
数字化普惠金融: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地域性发展难均衡、服务覆盖度难提升、商业可持续性难实现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2018年9月,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蚂蚁金服签约“数字普惠金融项目”合作协议,携手打通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根据蚂蚁金服提供的数据模板,将县域农民的医疗保险、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村土地确权4项数据,加密后传至阿里云平台。农民申请贷款时,经本人授权,数据从平台调取,通过数据分析,为农民个体提供差异化授信额度。”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该项目可实现“三分钟申请,一秒钟放款,零人工干预”(“310模式”),面向农民群体提供纯信用、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服务,最高可贷30万元,利息千人千面、按日计息、随借随还,不收提前还款手续费。
事实上,贷前核实难、贷后管理难也是制约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贷款的重要因素。在落地“县域数字化普惠金融”过程中,数字化风控技术带来了更为便宜的运营成本和更低的不良率,也打破了因风控难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据蚂蚁集团网商银行农村金融部总监王泽顺介绍,网商银行探索了针对种地大户、养殖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推出“数字化产业金融”,并创新针对种植养殖大户等的专属风控技术,例如种植类采用卫星遥感图、光谱定位识别技术。根据蚂蚁金服提供的数据,其发放的农村金融贷款每笔运营成本仅为2元左右;山东省内网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为1.4%左右,低于行业不良率。
截至8月22日,山东省内已经有69个主要农业区县上线该项目,网商银行对山东省内涉农人群授信总人数近670万人,授信总额度超1050亿元;累计放款资金达640多亿元,累计放款人数88万人;当前余额资金超80亿元,余额人数37万人。
“追花逐蜜”式可移动冷箱:让农产品更好走向餐桌
胶东半岛的水产、诸城的调理品、临朐鸭鹅、寿光果蔬、金乡大蒜……山东农副产品种类丰富,销往国内外。就蔬果而言,全省蔬菜种植达2200万亩,集中在当年10月至次年6月上市;水果总面积980万亩,各季节均有上市。
从田间到地头,农产品要经过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其中冷链物流是关键,恰恰也是目前的短板,制约着当地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
“在北京要吃到山东产的水蜜桃,农户必须在桃子七成熟时就摘下来,要不然运到北京就烂了。农业具有周期性,桃子、樱桃、苹果大量上市就两个月,建冷库有很长的闲置期,不划算。”魏华祥介绍说。
为突破冷链物流瓶颈,山东农担推动构建涉农供应链数据自动生成机制,搭建城乡冷链产融生态平台,在高速公路收费区或服务区布局模块化组合式可移动冷箱。“追花逐蜜”移动式冷箱设备纳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技术方案,在章丘、临淄、蒙阴开展测试并取得较好实验效果,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因“最先一公里”冷链缺失导致的卖难问题,实现了优质优价和全程可追溯,还通过采集到的可信数据,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敢贷、不敢担问题。
“以前电商不敢接大单,因为接了农产品也存不住,现在有了可移动冷箱,遇到阴天下雨断电也能储存,解决了电商很大的痛点。而且在电商带动下,一斤优质桃子,农户能多卖三角至五角钱。”魏华祥说道。
“现在,在这种智能冷库的帮助下,可以采摘八成多熟的桃子,销售时间延长到1个月,口感更好。”谈到可移动冷箱的使用感受,山东省蒙阴县果满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健赞不绝口,“ 有了这个‘大家伙’,80吨的订单咱也敢接!”
疫情防控期间,山东农担启动基于移动冷链设施的数字供应链金融试点,7天部署到位,当天存货产生可信数据,“顺藤摸瓜”获客16户,次日实现首笔300万元贷款。目前,沂水、临淄和博山智慧冷链物流综合园区已正式签约,并列入全省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项目。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徐贝贝
http://news.iqilu.com/shandong/shandonggedi/20200911/46454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