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普惠金融如何才能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的长期业务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国家高度重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缓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根据银保监会官员在8月25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披露的信息,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3万亿,同比增长28.4%,远远超过各项贷款的增速;有贷款的户数2363.3万户,比年初增加了251.4万户;上半年新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5.94%,比2019年全年水平下降了0.76个百分点。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为“六稳”“六保”作出了重要贡献。

疫情期间,很多小微企业销量减少、回款变慢,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普惠小微贷款,解了它们的燃眉之急,也为稳就业提供了助力。例如,建行广东省分行利用已有的“民工惠”业务,向资金紧张、发工资都困难的企业提供专项融资款,帮助100多万人次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又及时推出创新业务——“云义贷”,可以线上申请,支持大批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是一种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目标。金融服务不只是贷款,还包括支付、存款,以及投资等。小微企业贷款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全部。

向普惠金融的目标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因此,很多正规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积极性不高,一些非正规机构则依靠高利贷、欺骗甚至暴力等违法手段从中牟利。如何以可负担的成本向小微企业、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等提供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激励提高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的积极性。例如,近年多次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普惠金融也被纳入了MPA考核。今年,央行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都与普惠金融相关,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正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国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今年在疫情期间更是表现突出。

但我们还必须思考,普惠金融如何才能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的长期业务?如果普惠金融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的长期业务,那么,当政策激励力度减小时,普惠金融的发展就会放缓、停滞,甚至倒退;即使政策激励力度不减小,也可能逐渐出现金融机构为符合监管要求而制造普惠金融指标,却并不真正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或者盲目发展,使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

长期可持续包括商业可持续(即收益可覆盖成本),但不止于此。长期可持续的普惠金融需要不断拓展服务范围,进入尚未实现商业可持续的领域,而不是停留在已经实现商业可持续的领域。

如何形成普惠金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在这方面,中国金融业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获得了很多有效的经验。中国建设银行是其中的领先者。

建行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最多、增速最快的银行之一。2017年,建行在大银行中首家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二档”标准,2018年和2019年持续高速增长(增速均超过50%),2020年3月率先突破万亿元,余额接近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

建行广东省分行披露的数据也显示,今年8月该分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超1500亿,贷款客户数超17万户,户均87万元,是广东唯一一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千亿的银行。在“量增、面扩、价降”的同时,建行广东省分行还实现了普惠金融贷款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降”,分别下降0.54亿元和0.22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建行实现了普惠金融的持续高速发展,同时还使资产质量稳定可控。看起来,建行正在形成普惠金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模式。实际上,如果我们透过这些数据、现象去观察建行在普惠金融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我们可以更加确信地认为,发展普惠金融不是建行对监管要求的被动适应,而是建行的主动发力;建行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是清晰的,是长期可持续的。它由三大支柱构建而成。

第一大支柱是使命。

“普惠金融业务是新时代落实中央部署的政治任务、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民生的责任担当,是建行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赢得未来市场的重要战略调整安排。”这是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对普惠金融意义的表述。透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建行发展普惠金融所承载的三重使命。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普惠金融是国家大力推进的事业,建行作为国有大行,当然要以此为己任。而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建行可以获得政策的激励。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建行深知,实体强则金融强,因此,通过普惠金融推动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如小微企业——的发展,建行自身的发展也会更稳健。

三是服务社会民生。对于建行而言,普惠金融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也包括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还包括建行的网点为广大居民所用,以及其他很多服务。例如,建行温情打造“劳动者港湾”,让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劳动者可以在自己的网点歇歇脚、喝喝水。这种为社会民生、普罗大众服务的责任感,使建行不断扩展普惠金融发范围。

第二大支柱是战略。

建行将普惠金融作为自己的重大长期战略,而不是为了符合监管要求的短期行为。建行力求在传统发展模式到达巅峰之前,实现新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建行认为,新金融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科技性、普惠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因而,建行探索新金融的抓手是“三大战略”——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围绕普惠金融战略,建行进行了系统性、长期性的规划。

第三大支柱是平台。

建行为发展新金融搭建了很多平台,整合线上与线下的资源。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建行利用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两条渠道扩展服务,使金融服务更具可获得性;同时,又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防范风险,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新金融平台的建设使建行的普惠金融具有商业可持续性。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建行的两个新金融平台——“惠懂你”和“裕农通”,它们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惠懂你”是建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为小微企业客群打造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在疫情期间,建行利用“惠懂你”平台,高效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裕农通”是建行针对县域乡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等社会痛点问题,依托新一代金融科技搭建的县域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行在未设立网点的县域乡镇农村地区,与当地第三方合作(如农村合作社、供销社、卫生诊所、超市小卖部等)设立“裕农通”助农金融服务点,为周边乡镇农村客户提普惠金融服务。通过“裕农通”平台,建行将普惠金融扩展到了农村。截至 2019 年末,“建行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已基本覆盖全国行政村。“裕农通”平台显示了建行对普惠金融的不懈追求,将金融服务带给更多有需求的人群,而不只是在普惠金融的目标群体中寻找合适的客户。

战略为普惠金融画出清晰的发展路径,平台使普惠金融具有商业可持续性,而使命是普惠金融的“灵魂”,赋予普惠金融不断扩展的生命力。可以说,使命、战略、平台这三大支柱,是普惠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商业银行有了这三大支柱,才能使普惠金融成为自己可持续的长期业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岳致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00901/herald/ef71da7cc3a489c34dc7b17f510838e2_th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普惠金融如何才能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的长期业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6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