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备受各方关注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大幕拉开,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70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1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大计,共绘互利合作的美好蓝图。
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我们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过去4年来,“一带一路”倡议逐步由设想转向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在这其中,资金融通已经和正在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而言,借助资金融通的桥梁,才会走得更快,凭借金融的强大风帆,才能行稳致远,疏通金融服务的血脉,才会增长有力;对于中国金融业以及国际同行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重大机遇。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主席的上述讲话,再次强调了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就意味着,建设好“一带一路”,必须要架起资金融通的桥梁,必须要扬起金融的强大风帆,必须要疏通金融服务的血脉。
疏通“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血脉,就是要构建资金融通的大平台,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巨大。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到2030年,仅亚洲地区的基建投资需求就高达26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性资金难以持续,单纯依靠一个国家难以负担,这就需要按照市场化可持续的原则,搭建互利共赢的投融资体系。
从实践看,为了打通融资瓶颈,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着眼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
疏通“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血脉,就是要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金融服务,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好金融业的强大合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主渠道,也是政策沟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主动脉。这就需要提供和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投融资体系,需要金融业齐心协力演奏这一曲交响乐。
过去几年,我国金融业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银行、证券、保险均发挥出重要作用,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坚定,外汇管理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多个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在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货币直接交易、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等方面的合作有了重要突破。作为融资的重要渠道,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担负起为“走出去”和当地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重要职能。有关方面也鼓励优秀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和再融资,保障“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保险业承保了数百个“一带一路”项目,为我国在境外的油气、矿产和电力等资源开发建设等项目提供了风险保障。外汇管理改革促进了经贸畅通,优化了外汇储备运用,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疏通“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血脉,就是要以新理念带动新发展,实现共享共赢、普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需要。金融业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秉持新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当然,要有效疏通“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血脉,高高扬起“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风帆,不可避免需直面各种潜在风险和挑战。换言之,“一带一路”建设在给金融业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会有一些政治和政策的风险、金融市场与大宗商品的风险、环境和社会风险等。对此,金融业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抗风险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赵洋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pl/cj/201705/t20170515_11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