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建设银行总行召开普惠金融战略启动大会,正式宣布实施“双小”战略,将普惠金融确定为全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普惠金融战略的落脚点和实施核心就是平台经营、数据经营,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由单一提供金融产品到搭建外部交互开放、内部充分整合的平台,进而为市场和客户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和认同,产生流量和交易,拓广拓深经营空间和未来市场。未来普惠金融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传统的线下模式进行,也不应完全依靠互联网线上进行,未来普惠金融服务方应该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这是普惠金融的制胜之道。
建行肩负国有大型银行的社会责任需要。田国立董事长指出:“普惠金融既是国家领导人的要求,更是国有大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务必抓好抓实,切实把普惠金融的工作做好,搞出建行特色,并作为未来创造盈利的重要领域。只有投入精力,更多思考,才能少走弯路”。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型银行,为国家排忧解难、为百姓办些实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的业务来自于社会,理所应当为社会做贡献,对社会有所回馈,这是建行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建行经营发展方式转型。在新信息技术和新营销模式的推动下,当前银行传统的商业法则和经营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银行紧盯高端客户而忽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二八定律”,遭到了“金字塔底端理论”的有力挑战;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来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有利于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有利于银行开拓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点;有利于提升建行市场竞争力。目前很多银行将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创业创新群体等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和亮点”,以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也凭借低成本的客户资源、数据资源和网络渠道优势,不断分流银行业务。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我行稳固和强化市场定位与服务定位,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建设银行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建行是去年四大行中唯一一家达到央行普惠金融最高激励目标的大行,建行也是大行中首家明确将普惠金融上升到全行未来战略发展高度的银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组织机构为业务发展提供保障
2009年,建设银行在大银行中率先成立小企业业务部,目前全行37家一级分行均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全行共配备近5000名小企业业务专职人员,借助14000多个综合性网点的优势,积极服务各类普惠金融客户。
(2)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服务于实体经济
截至去年9月末,建设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619亿元,同比增幅12.8%,高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3.55个百分点;贷款客户数456345户,同比增幅58.1%;申贷获得率93.2%,完成“三个不低于”监管要求。仅“小微快贷”授信客户就接近4万户,授信金额近400亿元。截至去年9月末,建设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7197.5亿元,较年初新增525.4亿元,增速3.15%;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401.35亿元,比年初新增453.1亿元,増速47.78%,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3)开拓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和半径
一是创新增信方式,对购买履约保证保险的小微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建设银行创新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开发了小微企业“保贷通”业务,为投保“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的小微企业办理信贷业务。
二是搭建“银行+电商”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善融商务”平台提供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全方位金融服务,并加强与政府、第三方公司的合作,积极对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基地、互助合作社和农户,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三是实施移动优先战略,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建设银行加快手机银行产品创新与业务推广节奏,推出e账户、快贷、客户端消息推送及定制等全新功能。截至2016年末,手机银行用户数达2.23亿户,较上年末增长22%,交易额达30.55万亿元,同比增长98%,交易量达207.63亿笔,同比增长86%;全行移动金融交易量占比达67.72%,较上年提升17。 54个百分点,活跃用户数保持同业第一。
四是延伸服务触角,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银行在没有设立机构的县域和乡镇地区,依托供销社、电信、超市等第三方渠道开展合作,向县域客户提供取款、汇款、缴费、账务查询、支农贷款等个人金融服务。此外,还通过“银行+卫生系统”、“银行+电商”、“银行+通信公司”等多种合作模式,加快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点的建设。
五是细分县域客群,打造支付结算生态圈。截至2016年末,建设银行新建成700多个支付结算生态圈。涵盖社保、公交、社区、校园、医疗、旅游、车友、菜市场、ETC和县域等行业应用,满足大众客户衣食住行的金融需要。
(一)积极发展线上业务,打造我行线上小微商业金融生态
普惠金融多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大众,其受众众多,发展线上业务可以发挥其服务覆盖面广、服务效率高、经营成本低的优势,借助互联网思维及移动互联、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能将服务延伸覆盖到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领域,提升了服务的效率,同时也服务了更多的“二八定律”中的长尾客户。
1.以支付为手段,提升获客能力
支付是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客户引流的有效渠道,充分利用支付场景建设这一契机,特别是利用好我行龙支付渠道和品牌,积极打造我行自己的支付场景,以成熟的支付场景和支付群体来稳定我行线上普惠金融的获客和活客能力,线上支付手段将是我们增强客户粘性、提升客户结算量、提高客户贡献度的有效手段。
2.利用善融商务平台,打造普惠金融的商业与金融闭环
善融商务平台配合普惠金融丰富的产品体系可以切入“长尾”客户的需求,不仅提供智能的商务服务及便利的金融服务,而且可以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提供全方位的普惠金融支持。
3.利用企业ERP云平台,打造小微企业商业服务生态
该平台是我行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客群提供的集经营管理、消费、办公、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云平台。我行应在发挥线上普惠金融产品的优势上,将ERP云平台尽快推广应用于我行海量的对公客户中,以满足零售店铺、普通商贸、小型加工制造等不同业态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平台将我行的金融服务嵌入到企业的进销存管理活动中,向客户提供了银行账户管理、转账付款、贷款申请等金融服务,可帮助企业实现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的一站式管理。通过对ERP平台的应用可以丰富我行线上信贷产品的应用场景。
4.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的合作,积极介入电商融资市场
各大电商平台沉淀了海量的交易数据,为我们了解企业的经营和信用情况创造了条件,而电商平台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创造延伸服务价值,与电商平台合作可以实现共赢。
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各大电商平台的合作,在其平台中嵌入小微快贷系列产品申请入口,并通过平台交易数据的采集实现在线审核、在线授信;通过该种方式不但可以进一步丰富我行普惠金融客户群体,同时也将优化小微快贷的操作流程。
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区域的特色化平台,各分行可通过产品创新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外部数据接入,通过这些数据为相关的普惠金融群体进行增信;通过不断的丰富小微快贷采集的数据源,增加线上产品的授信规模,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
5.积极对接政府平台,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的新蓝海
一是借力政府资源。各分支行应结合当地特色与管委会、科技局、工信委、中小企业局等职能部门合作,结合小微快贷模式,利用这些部门提供的信息源,为相关的小微企业增信,扩大我行普惠金融的客户基础。
二是提高营销效率。重视政府网站等信息平台上的推广营销,宣传我行普惠金融品牌以及相关的优势产品,利用我行资金流优势,结合从信息平台获取的企业物流、信息流,有效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我行经营成本。
三是引入政府机构以及担保平台,严控风险。通过引入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同时由国有控股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从而提高风险缓释措施,实现线上业务的批量化获客,流程化风控,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新的渠道。
(二)发挥传统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线下业务
一是通过加强与省市县政府信息对接、产业政策对接等,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模式。如我行可以与省市商务厅、工信局等部门搭建小微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旨在为区域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信贷融资等综合化的服务,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我行产品的投放与对接,从而促进了线下业务的批量化,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可以密切银政之间的联系。
二是搭好银担平台。发展线下业务,就必须推进与担保公司的平台建设,共同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是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渠道。各分支行需要依托担保公司的组织架构、风险管控等方面优势,共同打造风险共担的服务小微企业线下融资业务模式。
三是借助银税平台。银税互动、系统直连,共享和利用小微企业纳税信用评价结果,是银行和税务部门利用大数据和市场化的手段,有助于我行批量挖掘诚信纳税的优质企业,在云税贷等线上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时,可以通过线下信贷业务的介入,夯实客户基础,扩大我行普惠金融授信规模。
四是依托银商平台。围绕成熟市场商圈、供应链等客群,一方面,选择区域优质市场商圈,加强与市场管理方的合作,引入第三方担保,建立客户筛选模型,精选市场内优质客户,开展批量营销、批量授信服务;另一方面,针对新行业、特色产业等小微企业客群,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核心企业的合作,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业务发展模式,做深做透行业、产业小微企业客群。
(三)培育我行普惠金融线上与线下的客户群
1.以“供应链”作为普惠金融的天然载体
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催生出的新型供应链融资模式,这些在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使银行的服务对象能够从“二八定律”下的优质客户扩大至“长尾定律”下的普惠群体。
(1)抓住核心企业,依托核心平台。目前,我行大中型企业客户评级在8级以上的优质客户约1.5万户。如果我行能将这些企业发展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发挥大企业的供销资源、财务资源等优势,充分挖掘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就可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将“金融活水”通过“双大”流向“双小”。我行还可通过与核心企业对接平台,共享平台上的海量客户交易,然后通过批量化、链条化的营销模式批量营销获客,增强核心企业及其链条成员对我行的粘性。
(2)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助力供应链金融。目前,我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已经步入新阶段,当前供应链金融充分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式步入了智慧化阶段。例如,由于供应链链条企业众多、交易数据信息量大,运用区块链技术为链条上的小微企业开展服务,则可以大大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成本。
2.打造“三农”普惠金融客群
单一的普惠金融服务,往往难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我行要探索构建“三农”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平衡好长远和整体利益。
(1)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目前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国家也有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旅游、乡村振新等多项配套举措,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我行培育普惠金融生态客群较好切入点。
(2)聚焦普惠金融服务场景。“三农”金融需求多样性较强,个人方面,要重点关注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人群具有代表性或影响力人群;重点把握住房、教育、就医等与生活水平提升和保障相关的事项。企业机构方面,要聚焦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致力于满足养殖、种植、旅游、疗养等特色产业方面的金融需求。
(3)要坚持以贴近现实需求服务“三农”。 一是要有适当的服务优惠。“三农”客户经济基础本身较弱,难以承受普通或高端客群的服务成本。特别在融资方面,利率、期限、资质等,金融机构要在政策上有所照顾。按照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在保证整体成本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困难客群优惠力度更要加大。
二是尽量简化流程和服务。结合“三农”客户特点,普惠金融服务要尽量简单、清晰。首先,提供的金融产品要结构简单、流程清晰。在当前阶段,要避免复杂、嵌套的金融服务。其次,要进一步梳理当前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可省略的流程,特别要减少“三农”客户对流程理解、表格填写的负担。
3.抓好五大普惠金融客户群培育
要增加客群意识,牢牢抓住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商户五大类客户群,做好优质客户的营销。对小微企业,要将营销重点放在发展稳定、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具有品牌优势的客户群,做好小微企业客户营销活动;对个人类客户,充分挖掘网点营销潜力,扩大“快贷”覆盖面,加强普惠金融客户的营销力度。
4.着力四类平台客群培育
深入推进商业类、政府类、数据驱动类、内部存量类等四类平台的搭建。要深入市场调研,全面摸清辖内小微企业客户群,掌握其分布情况、行业、规模、经营特征、金融需求;对“四类平台”客户群要批量挖掘目标客户,下沉式推进营销,规模化拓展客户。
来源:上饶日报
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00521149258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