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李南青: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作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自成立始,微众银行就以“科技、普惠、连接”为愿景,在监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构建普惠金融新模式、新业态。目前,微众银行已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金融科技领域打造了多个国际和行业领先的创新性技术应用,为中国银行业在新时代的普惠金融发展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普惠金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自联合国发布《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以来,普惠金融的发展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普惠金融的含义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当前,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总体向好。根据世界银行《2017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报告》,从拥有金融账户的成人占人ロ比重这一数据看,中国账户拥有率已达80.23%,与发达国家分组的平均水平(94%)相比略有差距,但已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分组的平均水平(63%)。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显示,2018年12月,中国全金融机构新发放的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16%,较2017年同期下降0.39个百分点。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破解普惠金融这个世界性难题时,形势仍然严峻。在普惠人群方面,世界银行披露,2017年世界上仍有约17亿成年人没有获得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且几乎全部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小微企业方面,以我国为例,小微企业融资覆盖面占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的25%左右,个体工商户贷款覆盖面约占全部个体工商户的16%左右,相对于个人40%左右、大中型企业80%以上的融资覆盖面,还是存在一定距离。

总体看来,在传统模式和技术条件下,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升等。

中国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思路:数字普惠金融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以金融科技技术为驱动因子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为解决普惠金融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现实可行路径。

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指引,中国一直领世界之先。2016年9月,中国在作为G20主席国期间提出制定《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成为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的高级别指引性文件;2018年10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明确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以上的顶层设计文件为中国金融机构坚持主业、回归本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在更早之前,促进民营银行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中国重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制度铺垫。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民银行、原银监会等相关部门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政策精神,2014年3月,原银监会发布自担风险民营银行首批试点名单,首批共设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5家民营银行。

微众银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银行业改革创新的产物,微众银行自成立起就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政策号召,确立了“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和“科技、普惠、连接”的愿景,致力于服务微小企业和普罗大众。

微众银行作为一家年轻的互联网银行,开业四年多来通过自主创新,大力研发和应用金融科技,较早走出了一条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为国内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业供给侧改革、解决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并在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和增强人民群众金融获得感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微众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破题实践

微众银行开业四年多以来,专注于服务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这两类长尾客群,针对其痛点提供纯线上的小额、便捷的贷款、存款、理财和支付结算等服务,促使数字普惠金融落地生根

目前,微众银行分别针对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的两大类贷款产品的普惠效果显著。以面向个人用户的微粒贷产品为例,截至2018年底,微粒贷笔均贷款仅8100元,主要贷款客户中,79%为大专及以下学历,75%为非白领从业人员,92%的贷款余额低于5万元,72%的贷款利息在100元以下,且为近8000名语言障碍人士提供贷款服务,助力普罗大众实现美好生活。而针对小微企业的产品微业贷上线一年多,有效触达超过50万户确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这些均是属于实体经济范畴的小微企业;授信客户中,65%的客户此前无任何企业类贷款记录,36%的客户无任何个人经营性贷款记录,27%的客户既无企业类贷款记录、也无个人经营性贷款记录,在拓展小微企业信用空白区域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微众银行从立行开始,就在金融科技技术的四大领域(“ABCD”),即人工智能(AI)、区块链( Block Chain)、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 Big Data)连续多年积极投入,成功打造了多个国际和行业领先的创新性技术及应用。由此,微众银行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了“三升两降”,即提升效率、体验、规模,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在通过科技手段改变成本结构后,随着客户增长带来收入增长,而平均成本呈现良好的边际成本逐渐下降,使得微众银行在2016年实现盈利,在商业上达到可持续性并朝着最终全面实现“3A+S”的普惠金融目标迈进,即 Accessible(方便获取)、Affordable(价格可负担)、Appropriate(产品贴合需求)且 Sustainable(商业可持续)。

除了自身的发展,微众银行还积极支持了多个地区的金融扶贫工作,覆盖全国13个省、自治区29个贫困区县,累计为贫困地区贡献税收3.8亿元,为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破题的实践样本。

展望与建议

展望未来,从普惠金融的供给侧一一即银行的角度来看,国内还存在两个较大的难题待突破:一是信息不对称难题,目前普惠对象的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大部分的数据尤其是微小企业相关的数据仍未开放,且真实性相对欠缺,导致信贷风险高企,从而无法进一步降低普惠金融的成本,建议未来仍需要充分推进大数据征信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征信信息不对称;二是政策壁垒仍较多,例如商业银行的地域性经营限制或会影响普惠人群的覆盖面,未来建议进一步探索通过互联网渠道打破地域限制、拓展普惠金融的可触达范围。

此外,放眼全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尤为不足,建议允许中国的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将自身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经验复制推广出去,供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参考借鉴。这将有助其推进金融科技技术发展,进而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作者:李南青(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李南青: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