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普惠金融离不开金融科技

 

日前,在由苏宁金融研究院(SIF)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2019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暨苏宁金融研究院四周年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表示,此次论坛以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为主题,探讨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致力于为优化中国金融结构把脉、为金融未来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演讲中表示,若把普惠放在金融科技场景中,普惠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什么样的新技术可以促进普惠实现?什么样的新制度、新规则、新系统可以促进普惠的实践?当普惠成为初心、成为目的时,怎么样能带来金融科技普遍利用?

王忠民认为,当今的To C(对个人端)是金融科技的爆发点,在金融科技爆发之前,To C端是新的数字化场景中的爆发点。C端是分布式结构大量的消费,每一个C端都是独立的利益承载体和社会利益链条中的反映者。只有给To C的普惠落实越多、实现越多,数字化场景的第一步才能实现,才可以实现数字化升级改造。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提出三个评价中国金融进步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是金融的演进、提升。他认为,评价政策、技术、制度安排的对错,要看是否推动我国金融功能升级。当前由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金融功能走向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的时代。

第二个标准是金融效率和安全。投资者购买股票时将权衡风险和收益,但前提是所披露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做假账、说假话,不能有很多违法行为。在保证市场透明度的前提下,投资者必然会根据披露信息来进行市场判断,需要强制性披露真实信息,同时要对投资者有回报。“中国金融要开放,但当前整体金融基础设施较差,金融效率、安全是很重要的评价标准”。

第三个标准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体现公平原则,相比于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是有生命力的。科技的出现使得金融平台得到无限扩展,它的服务链条得到扩展,成为没有边界的平台。普惠金融重点在“普”,“普是权利,惠是可能”,“惠”作为重点就脱离了初衷。若想使普惠金融符合这三个标准就要积极推进、积极创新。

“没有金融科技,做不成或做不好普惠金融。”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黄金老表示,普惠金融中“普”的背后对应海量客户,要找到低成本服务海量用户的办法,如果没有基于数据的精准营销,是没办法做到的。“惠”指要惠及用户,需下降价格及费用,需要金融机构降低综合成本(获客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金成本等),离不开人工智能、云服务等金融科技的进步。科技与数据使金融变得更简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1912031311789041.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普惠金融离不开金融科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