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普惠金融的客户群体包括小微、双创、涉农、扶贫和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其贡献了全国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发明专利和80%的就业。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制度,为此类群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天职和宗旨。
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3年来,在普惠金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普惠金融是一件“苦差事”,金额小、成本高、风控难,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日益成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和风控手段都在发生质的改变,数字化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可以说,成熟的普惠金融经验和科技赋能,为普惠金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高度概括为“三股劲”,即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做好普惠金融工作,同样要发扬“三股劲”精神。
对群众亲,是做好普惠金融工作的桥梁。发展普惠金融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中间,必须首要解决好信任问题。群众只有听我们的、信我们的,才会跟我们讲真话、道实情,才会心甘情愿跟我们在普惠路上同向而行。而要让群众信我们,除了对群众亲、和群众打成一片之外,别无他途。在银行柜台里、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里,做不好普惠金融。由郑州银行发起设立的中牟郑银村镇银行,在2015年,规模已突破100亿元,也是村镇银行里面的“明星银行”。银行员工们在工作中的一个诀窍,就是走出柜台、走向田间地头,根据群众“千人千面”的需求量身定制产品,天冷了和群众一起烤火,热了和群众一起光着膀子,和群众亲如兄弟;为了把控业务风险,银行员工长期驻村,和村支书一起组成审贷小组,把银行设在了村、设在了田间地头。这对发展普惠金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离群众近了、和群众亲了,才能把准“普惠脉”。
抓工作韧,是做好普惠金融工作的稳定器。如前所述,普惠金融是一件“苦差事”;同时,普惠金融还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非一己之力、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必须久久为功。大数据、数字化为精准普惠提供了技术支撑,但这里我们还有很多的功课要补。一是进一步加强银政联动。紧紧围绕普惠领域,通过政策引导、监管引领、指标考核等方式,综合运用货币信贷、差异化监管和财税政策,提高普惠金融的可获得率,降低融资成本,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二是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的融合。共建产品、联合风控、联合运营,实现数据分享、渠道共用,增加边缘客户触达率,共建普惠金融新生态。三是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在合理合法用好信息的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信息的过度收集,通过技术手段防止信息被非法滥用。
干事业拼,是做好普惠金融工作的制胜法宝。“行百里者半九十。”银行作为普惠金融政策的执行机构与服务实体、小微、乡镇居民的主力,需要直面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操作难题,没有点“拼命三郎”的精气神,是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银保监会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2%,较2018年下降0.58个百分点,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3.75%,较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即便如此,普惠贷款的成本也还远远高于贷款平均成本,可获得率还比较低。普惠金融在增量扩面、降成本、控风险的平衡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持续拼搏。
郑州银行是全国首家A+H上市城商行,是“金融豫军”的优秀代表之一,多年来,郑州银行一直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截至目前,郑州银行表内外资产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实力雄厚。郑州银行是一家集团化发展的银行,已开设分支机构170余家,控股河南九鼎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管理中牟、新密、鄢陵、扶沟、新郑、浚县、确山7家村镇银行,金融工具多、网点辐射面广。郑州银行还是一家有特长的银行,有底气做好普惠金融。自2006年起,郑州银行全省首家成立小企业信贷部,已在小微、普惠领域精心耕耘13年,现有380多名小微客户经理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我们还将房贷、车贷、信用贷、供应链贷款搬上“信贷工厂”,以“贷款从未如此简单”为目标,打造“简单派”贷款品牌,形成了“派生意”“派生活”“派信用”三大产品体系。截至2019年9月末,郑州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0亿元,较年初增长42亿元,增速18.51%,连续7年完成普惠型小微贷款指标。2019年12月5日,郑州银行兰考支行开业,在践行普惠理念、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前进。
来源:《当代金融家》杂志2020年第1期
作者:申学清(郑州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https://mp.weixin.qq.com/s/IEyrlLmGoaqMiBTZdcw0_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