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联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兰考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作为传统农业县和县域经济的典型代表,3年来,兰考有针对性地破解普惠金融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运用金融力量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在试验区创建3年之际,《金融时报》记者前往兰考实地采访,亲身感受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普惠金融要想真正落地,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必须多方合力,把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协调起来,让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共同发力。兰考试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大幅提高了当地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更大的意义在于找到了破解普惠金融困境的有效途径,并且这一模式是可持续、可复制和推广的。”作为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同时也是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诺金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总结道。
从设立金融改革试验区设想提出,到方案设计和获批,再到建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围绕着如何克服障碍,用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一步步“抽丝剥茧”并最终取得突破,徐诺金在《金融时报》记者面前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兰考模式”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抓住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改革创新”这两个核心。
在深入兰考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经过3年努力,“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已搭建完成,并作为“兰考模式“的内涵和精髓,构筑起普惠金融大厦的“四梁八柱”。
普惠授信 应贷尽贷
金融,首先要解决的是信用问题。
“过去做普惠金融有种说法叫‘两难两怕’:银行放贷难,农户贷款难;银行既怕农户不贷又怕贷了不还。”兰考农商银行董事长王全禄一语道破了普惠金融难落地的症结所在。
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贵,表面上是缺资金,实质上是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特别是那些从未与银行打过交道、信用记录空白的农户,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也不敢贸然贷款。”王全禄说。
对此,兰考试验区给出逆向解决办法,即将信贷前置,变“信用+信贷”为“信贷+信用”,以普惠授信实现小额信贷的全面覆盖。具体做法是银行进村上门,先对农户无条件、无差别给予3万元基础授信,农户只要满足“两无一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无不良嗜好、有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就可启用信用额度内的免抵押、免担保贷款。同时,凡普惠贷款均采取“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随借随还、周转使用“,且年利率不超过6.75%,比正常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3.6个百分点,整个流程最快3天完成,有效解决了贷款难、贵、慢问题,实现了金融送贷上门、应贷尽贷。
在东坝头镇张庄村,《金融时报》记者见到养鸡户翟彦。采访中得知,她家老少七八口人过去全靠老公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这两年看到村里不少人家靠养鸡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也动了这个念头。只是发愁启动资金,没想到农商行5万元钱说贷就贷,快得很哩。这不,9月份拿到贷款,买了鸡苗和饲料,盖了鸡棚,现在我家3000多只鸡,每天产蛋收入1000多元……”翟彦乐呵呵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照这样发展,明年十几万元收入不成问题,老公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以前没有想过向银行贷款吗?”面对《金融时报》记者的追问,她摆摆手说:“怎么没想过,可那时候又是要抵押又是做担保,我们这种贫困户哪里给得出。”
显然,翟彦这样的农户正是普惠金融所覆盖和重点服务的对象,也是普惠授信最大的受益群体。《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按照“宽授信、严启用、严用途、激励守信、严惩失信”原则,兰考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普惠授信小额信贷产品,农户在获得贷款后与银行建立信用关系,从而实现信用信贷互促相长。截至2019年11月底,兰考试验区已完成15万余户的基础授信,银行与1.43万名农户签订普惠金融贷款合同、金额达6.18亿元。
创新普惠授信,推广“信贷+信用”,解决了很多农户以前与银行未建立联系,信用空白或信用不全、无法获得信用贷款问题。截至2019年11月末,兰考已通过农村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录入16.03万农户信息、5708户中小企业信息;已评定信用户139693户,信用村318个,92.3%的农户有了电子信用档案。
“3年来,我们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农民越来越重视信用,守信能带来财富,失信寸步难行。信用环境优化也让银行做普惠金融更有信心。”王全禄深有感触地说。《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兰考试验区发放的普惠贷款无一例不良发生。
数字金融 触手可及
如果说信用决定了金融机构“敢不敢贷”,那么成本和效率则决定了其“愿不愿贷”。
“推进普惠金融必须坚持数字化发展方向,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力现代金融科技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效率、强化风控,让普惠金融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用传统方式开展普惠金融,面对服务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这些现实问题,金融机构多有疑虑和畏难情绪。对此,徐诺金表示,试验区从一开始就确定引入数字化技术,着力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也就是广受欢迎的“普惠通”APP。
“普惠通”APP定位于公共金融服务,不仅当地所有金融机构全部“上线”,还对接其它各类金融服务资源,加载“普惠授信”在线服务、保险、理财、支付缴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功能,被誉为“线上金融超市”。据统计,截至11月末,“普惠通”APP累计下载390万余人次,注册量245万余人,对接金融机构180余家(包含分、支行),上线金融普惠产品900余款,通过“普惠通”APP线上贷款申请3.16万笔,累计授信放款金额6.9亿元。
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解决了传统金融在成本与效率上的先天不足,还提高了普惠金融覆盖面和可得性。平台向全部金融机构开放,也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由单一向多元、由封闭向开放、由垄断向竞争转变,使农民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更丰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可以说,相对于有限的银行网点和惠农支付点,这款可移动的普惠金融平台打通了普惠金融在县域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金融服务的“触手可及”和“人人均享”。
着力打造线上普惠金融的同时,兰考试验区也进一步强化线下基础金融服务,特别是对那些偏远地区和留守农村存在“数字鸿沟”的老年人,通过建设“4+X”功能的普惠金融服务站,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所谓“4+X”是指基础金融服务、信用信息采集更新、贷款推荐和贷后协助管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4项功能,“X”则是各主办银行提供的特色金融服务。
在张庄村,挂有醒目标牌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站”吸引了《金融时报》记者的注意。与常规金融服务站、惠农支付点不同,这家服务站不仅配置多台电脑、便民查询机、银行缴费机,还有专职协管员和银行客户经理值守。翟彦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几个月前,她来这里和客户经理提出贷款养鸡的事,很快就有银行信贷员主动上门服务。“等挣了钱换个好些的手机,我也要学会用‘普惠通’,到时候就更方便了。”她说。
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兰考试验区在总体方案中确立的“3个100%全覆盖”目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人人全覆盖、普惠授信户户全覆盖、普惠金融服务站村村全覆盖)如今已基本实现。截至2019年11月底,兰考县已建成服务站454个,其中,2个数字化服务站,累计办理现金业务315.05万笔、13.80亿元,推荐贷款2.83万笔,协助银行入户调查10.9万次。
风险共担 后顾无忧
截至2019年11月末,兰考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一开始对普惠授信、向农户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是有一定顾虑的,为此我们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分段风险防控体系,并不断完善。实践表明,这一防控体系有效解决了普惠授信过程中的风险分摊难、权责利不对等问题。”徐诺金说。
以往对扶贫贷款等政策性贷款,政府一般会以风险补偿金、担保基金等方式与银行共担风险,但制度设计上多以固定比例为主。在县级财政实力弱、资金筹措能力差、风险补偿有限的情况下,银行顾虑大,积极性不高。因此,设计科学的分担风险机制是调动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积极性的关键。
“兰考模式”创新构建银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四方分担机制,将贷款不良率划分为四段(2%以下、2%至5%、5%至10%、10%以上),2%以下的不良损失由银行全部承担,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随着不良率上升而递增,银行分担比例随不良率上升而递减,由此压实了地方政府优化信用环境责任,解除了银行后顾之忧。同时,为加强激励引导,人民银行将再贷款、再贴现窗口下沉到县里,通过提供低成本资金,鼓励银行发放普惠授信贷款;兰考县财政出资设立7575万元贷款风险补偿基金、3000万元还贷周转金。此外,还建立信贷“隔离”机制,由兰考县政府根据自身风险承担能力,设定普惠授信不良贷款“隔离”的容忍点,实行对普惠授信不良率超过5%的行政村及超过4%的乡镇暂停新增授信,有效防控普惠授信中不良资产的潜在风险,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从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了解到,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3年来,普惠金融指数大幅提升:在全省县(市)的排名由2015年底的第22位跃升至2017年底的第1位,并已持续保持7期,其中可得性分项指标稳居首位。在普惠金融的助力下,兰考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明显提升,2017年2月正式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兰考正加快从稳定脱贫走向全面小康。
在总结“兰考模式”经验启示时,徐诺金表示,推进普惠金融不能单兵突进,需要多方合力,从机制、产品、服务、激励约束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到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政务改革、信用体系建设以及激励引导政策相结合。“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才能取得实效。”
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成功探索,不仅推动了全局性的金融改革,支持了当地实体经济发展,还不断提炼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兰考模式”在开封市及省内22个试点县(市、区)复制推广,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丰富了普惠金融的实践。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谢利 叶松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yh/shd/201912/t20191226_17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