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中小微企业在稳增长、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目共睹。
据统计,目前中小微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并容纳90%以上的新增就业。
在防疫的关键时期,扶持中小微企业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为了保障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市场各个主体正在积极行动。
多项政策出台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多个省市延迟复工安排,交通管制、商贸停业与人口流动限制,对国家经济增长短期内形成明显冲击,特别是对与经济波动强相关的中小微企业的挑战严峻。如何运用金融创新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为了扶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出台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多地下发配套措施,应对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力度罕见。
其中,财政税收手段、金融手段是最核心的举措。从宏观政策看,央行2月连续投放1.7万亿元流动性,并启动专项债和定向再贷款。从具体政策看,主要要求金融机构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包括降低疫区企业和客户贷款利率;维持企业和个人客户的流动性,不抽贷、断贷、压贷,并推动贷款展期、无还本续贷、暂缓记入征信等。同时,也要求小贷、租赁、保理等非银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并提升金融机构线上化服务能力。
疫情下,不同处境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的特点。
在此背景下,平安普惠表示,虽然政策利好频出,但如何从宏观政策传导到微观个体,如何实现“金融活水”的定向滴灌,对不同处境的小微企业精准施策,是金融服务机构需要破解的难题。
“多兵种”纾困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报告指出,银行业和非银金融机构在小微融资领域,客群定位和能力优势各异,各类金融市场主体以协同身位丰富供给结构层次将是一种高效的应对策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银行系资金成本低、业务种类广、覆盖地域广、产品类型多等特点,创新服务好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7+4”等受地方金融机构监管非银金融机构,也要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强、效率高、客户差异化等特点,与传统银行机构形成差异化优势互补,形成层次丰富的供给机构,更有效广泛的服务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例如,在银行系金融机构层面,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平衡好风险与业务发展,全面快速服务中小微企业。“首先围绕疫情防控融资需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启动绿色审批通道、简化业务流程等方式,提高医疗、卫生、运输等企业授信审批效率,满足疫情防控应急资金需求。其次要做好区域、客群的风险防范与识别,区分行业特点和中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优化模型与策略,并做好存量业务贷后管理。再者,可以借助信用保证保险、融资担保等增信措施,做好风险缓释,协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可以以电商平台流水做好授信测算依据,开展网络店铺贷款;通过线上教育点击率和流量作为测算依据,开展小额信用贷款,服务轻资产行业。”平安普惠研究院认为,顺应轻资产行业快速发展特点,开展金融创新。为防控疫情催生的居家办公、线上教育、电商、新零售等新兴领域,融资需求都可能迎来快速增长期。但这类轻资产企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可抵押资产较少,能够体现企业竞争优势在于人才、专利、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不可见的、非实物性的资产。这些轻资产看起来比较“虚”,不像土地、厂房、原材料等重资产,可查勘,易评估,能计量,可记账,传统信贷模式难以衡量。金融机构一定要把握行业特性,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金融创新。
“此外,加强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应用,打造端到端全流程服务体系。受疫情影响,传统网点和线下经营模式均受到很大冲击,广大金融机构都将金融科技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从举措看,具体有加强电子渠道布局,实现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多产品在线加载和服务优化,提升线下业务线上化水平;加强在线风控创新,特别是打造涵盖贷前远程进件,贷中远程面审、微表情、智能问答库等,贷后大数据监控、智能催收等的全流程体系;要在业务系统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快金融科技在管理运营领域的创新应用。”平安普惠表示。
平安普惠认为,作为非银系金融机构,同样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具体为充分发挥信用保证保险、融资担保的风险缓释作用,撬动更多资金服务中小企业;顺应不同企业生命周期和风险偏好,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推动医疗设备、厂房租赁等服务,开展金融租赁创新。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郑瑜 何莎莎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2-18/doc-iimxyqvz38167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