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末,建设银行依托银税互动推出的“云税贷”余额已突破1000亿元。
建设银行“小微快贷”累计为逾78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近1.1万亿元信贷支持,户均贷款余额75万元左右,单户200万元以下的客户占92.3%。
面向小微企业的“惠懂你”手机移动端融资平台,交付市场9个多月,访问量超2300万次,累计下载突破1000万次,绑定客户超170万户……
这是近期建设银行在普惠金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交出的成绩单。近年来,建设银行深耕小微、双创、助农、扶贫等社会经济重点领域,目前已形成信用、抵押、质押、平台四大产品系列,不断向市场交付新产品。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都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破题与可持续性发展,建设银行探索的经验值得借鉴。
数据整合能力是核心
数据产生价值。实践证明,大数据可以为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更高效的路径。建设银行将数据作为资产经营,依托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将内外部海量信息数字化、规范化、关联化,通过系统整合和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进行立体式的基础画像、信用画像、场景画像、风险画像,有效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难题。
以“小微快贷”为例,建设银行从交易、结算、纳税、采购等场景切入,进行数据整合与客群特征描画。
建设银行的实践证明,通过模型设计、数据积累与流程再造,可以有效解决以往效率、成本与风控较难有效平衡的问题,变不可考为有据查,变不能贷为信用贷,大幅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
在风控方面,将风险底线和风控标准嵌入系统,建立大数据选客控险、模型化系统排险、智能化预警避险等全流程风控机制,打造集中风险排查、精细风险评估、全面风险预警、智能高效催收、有效风险处置的风控新模式。初步实现用数据优化流程,以数据驱动业务,靠数据智能控险,让数据创造价值。
网点服务能力是基础
银行营业网点作为最基层的经营单位,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神经末梢。即使在互联网时代,网点仍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有效场所。建设银行坚持线上线下有机衔接,在创新布设线上服务渠道的同时,扎实开展线下网点提能工程。
为适应小微市场特点,建设银行不断下沉营销服务重心,推动网点服务小微,全行超过92%的网点均能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同时,还建立网点小微企业业务标准化流程,开展基层机构特色化布局,设立网点普惠金融服务专区(服务室),配置网点普惠金融专员,专业专注运作。
同时,建设银行应用互联网工具提高线下渠道效率,通过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优化网点集约化处理能力,实现不同渠道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业务环节的层层贯通,扩大服务覆盖面。
组织体系与政策配套是保障
普惠金融是一项需要长期经营的事业,配套的服务体系是普惠金融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设银行在率先建立垂直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长效机制,广泛调动各基层机构积极性,为普惠金融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组织体系上,实现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全覆盖,并在全辖组建800多个普惠金融特色支行,推进专业专注普惠金融业务运作。在运行机制上,全面落实“五专”机制要求,做实资源保障、考核激励等专项机制建设。信贷规模足额满足普惠金融客户融资需求。安排专项配套和挂钩激励费用,充分调动基层机构积极性。调整核心指标考核权重,将普惠金融战略业务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建立尽职免责制度,对基层机构和人员明确尽职标准和免责条件,逐步形成“敢贷、愿贷、能贷”运行机制。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李国辉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yh/shd/201907/t20190718_16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