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到22.5%,比上年末提高7.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9.5个百分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总体保持较低水平,贷款平均利率6.82%,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央行近日召开的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当前,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好实现了量增价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明显缓解。
支持民营、小微企业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而是要久久为功。会议指出,下半年要继续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加快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增加、贷款投放扩大、贷款成本适度降低,支持优质民营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等。
多措并举促进小微贷款量增价降
在业内人士看来,民营、小微企业贷款能够实现量增价降,主要得益于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去年以来,央行组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精准发力,在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信贷投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年以来,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同时灵活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精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具体来看,在提供流动性方面,央行于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月和4月份,央行按季度开展两次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金额分别为2575亿元和2674亿元,期限均为1年,利率为3.15%,实际使用期限可达3年。6月14日,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常备借贷便利额度1000亿元,加强对中小银行流动性的支持。7月31日,央行增加支小再贷款额度500亿元,本次增加额度后,全国支小再贷款额度为3695亿元。
为缓解银行资本约束压力,央行以永续债为突破口,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支持永续债的发行,并于2月20日开展首次操作,期限1年,费率为0.25%,操作量为15亿元。6月27日,央行再次开展CBS操作,操作量25亿元,期限1年,费率0.25%。
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缺乏抵押品的情况,央行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融资产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近日透露,这项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例如,中国银行推出“中关村模式”,认可企业核心技术及专利权的资本属性,为科创型小微企业增信增贷。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并不只是央行在单打独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几家抬”,有关部门合力改善服务,已经成为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的常态化举措。
发挥各类型银行机构的差异化功能
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结构持续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功能逐步增强。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认为,在降低支持民营、小微企业方面,不同类型的银行扮演着“差异化”角色。
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商业银行依托网点分布广泛、客户来源众多、资金规模大等优势,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的力度逐步加大,发挥了普惠金融的作用。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89%,其中5家大型银行的平均利率是4.79%,较2018年全年下降0.65个百分点。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以各自不同的模式发挥重点扶持作用。城商行和农商行发挥扎根当地、了解客户的优势,服务地方民营、小微企业。而微众、网商等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银行,则主要发挥技术特长,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势支持小微企业。
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小微企业的风险明显高于服务大中型企业,如何实现信贷投放的商业可持续,始终是横亘在民营、小微企业与金融服务之间的障碍。截至2019年5月末,全国金融机构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5.9%,比大型企业高4.5个百分点,比中型企业高3.3个百分点。
对此,王静文表示,在政策引导下,当前已初步搭建起金融服务中小民营企业的框架。为了提高商业银行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的可持续性,还应做好配套支持工作。首先,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政策工具向小微企业倾斜。其次,继续推动商业银行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放贷方式调整。监管层应引导银行提高信用贷款比重,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减少不合理和违规收费等。再次,继续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降低企业融资费用。
稳步推进利率“两轨并一轨”
一般而言,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会先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再影响实体经济利率。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货币政策传导卡在了从货币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传导这一阶段,影响了利率传导效果,不利于货币政策目标实现。
“我国利率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两轨’特征,即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当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但存贷款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的定价方式是基准利率上下浮动,而不是成本加成定价等模式。在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机制下,银行信贷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化缺乏敏感性。
王静文认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是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建立起‘敢贷、能贷、愿贷’的长效机制。利率并轨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邹澜此前也表示,下一步,要通过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推动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和贷款实际利率下行。
在董希淼看来,利率并轨的方向是存贷款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并轨,最终取消基准利率。一方面,央行可以进一步简化利率档次,比如只公布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在条件成熟时取消基准利率;另一方面,逐步淡化基准利率作用,加快培育市场利率体系,形成新的利率定价参考。下一步,还应进一步完善贷款基础利率(LPR)形成机制,增强LPR的市场认可度和公信力,逐步让LPR替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贷款利率定价的“锚”。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见习记者 徐贝贝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gc/gz/201908/t20190810_16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