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都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拦路虎”。近来,多部委密集发声、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喊话”支持和纾困小微企业。
政策的支持,为小微企业主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的发展,也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充足条件。
数字普惠技术具有独到的优势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本质上是三个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以及收益和成本之间的不对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得以解决。
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表示,中小微企业融资,相较而言,对价格的敏感度远远不及效率。因此,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还需要依靠数字化普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都在打造小微企业综合化平台,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合企业成长孵化服务以及融资服务,比如建行的普惠平台,除了融资之外,像支付、结算、理财,还有孵化成长,都在开始展开。
金融科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达到普惠的目的。普惠的特点就是充分借助金融科技优势,发挥金融长尾效应,从而服务小微企业。搜易贷首席执行官何捷指出,小微企业不仅包括常见的路边店铺,其实还有一类比这些更加小微的私人企业主存在。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也指出,金融科技、数字化普惠金融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使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体验得以提升,对金融服务进行全新赋能,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精准触达客户的重要力量。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创新科技的推动下,金融科技已成为普惠金融数字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恒昌创始人兼CEO秦洪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金融科技使普惠金融规模化发展成为可能。一方面,金融科技加快了信用数据的积累速度,从而让风险更可控,让平台管理更高效。另一方面,金融科技降低了金融服务触达用户的成本,让更多金融长尾用户享受到金融服务。
数字普惠赋能小微企业
大部分私人企业主最初经营的业务规模非常小,也没有开设公司,在有了稳定的经营流水以后,为了扩大经营需要通过抵押房屋来申请小微企业贷款。何捷以搜易贷为例告诉本报记者,在提出借款需求后,搜易贷会通过后台的科技系统,按照规定审核借款资质,重点核实客户当前的实际经营状况,如发现未按照法律规定办理营业执照的,会要求客户补全相关手续,合法经营,确认办理好证照后再发放借款。
何捷认为,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由于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物,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财务核算不规范、企业主个人信息不透明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金融风险高、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成本都相对较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社会面临的难题。
“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科技手段,建立起小微企业金融客户经营、精准营销、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的竞争力,提供更加下沉的服务触达。”PPmoney万惠董事长陈宝国告诉本报记者,未来,小微企业贷款产业链将分化成为“资金-风控-获客”三个环节。对于资金端,资金规模、资金成本、响应速度、资产管理水平将成为核心竞争要素;对于风控端,风控能力、品牌等要素将成为核心竞争要素;对于获客端,流量规模、转化率、场景化水平将成为未来市场核心竞争要素。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手段,能够推动并改善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用技术服务普惠金融。
本报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金蛋理财正是凭借扎实的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强大的风控体系、优质的债权资产以及高度的合规性践行普惠金融,在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定位下,以数字科技降低获客成本,扩大了服务覆盖面,让小微企业、个人消费等重点人群更容易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
在飞贷金融科技董事长唐侠看来,金融科技企业能做的不仅是通过技术的嵌入,帮助小微企业顺利获得资金,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赋能”,帮助小微企业进行能力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触达更多的长尾用户。
当前的移动互联技术为众多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提供了难得一遇的弯道超车的机会。“利用‘新兴科技+零售’可以突破传统重运营方式下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唐侠说。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银行业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克服数字化转型的难点。据唐侠介绍,“飞贷和银行采用联合运营和按效果收费的合作模式。前期银行的投入很小,对于银行来说整个项目风险极小,机会成本、试错成本和落地成本都降到了最低。”据唐侠介绍,截至目前,飞贷陆续与银行、保险、信托、支付四大金融子行业头部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2019年2月底,飞贷与中国人保财险举行正式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为合作原则,释放各自优势,整合彼此资源,通过保险产品和金融科技的有机融合,创新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践行国家普惠金融战略,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实际上,借助科技创新手段不断探索为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新路径,是当下众多金融科技公司进行普惠金融实践的必由之路。
秦洪涛以恒昌为例告诉记者,其在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探索中,坚持小额分散的服务原则,利用大数据、生物识别、云计算等创新技术,让金融服务下沉到全国更多的地区,为小微企业提供多维度金融服务,优化和提升金融服务运行效率并防控风险。通过“科技+金融”双向赋能,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创新应用,与自身积累的业务经验相链接,共建普惠金融新生态,为小微企业和广大用户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普惠金融完成“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姜业庆
http://www.sohu.com/a/308181609_11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