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清明节前,《金融时报》记者前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此次采访的议题是数字普惠金融。在到北川前,记者无论如何也很难把数字普惠金融与北川县联系起来。在2008年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中,北川县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10年后,一个全新的北川呈现在人们面前。记者清晨走在北川的大街上,溪流、绿树、鲜花错落有致,宛若浸身于江南小镇,一幢幢羌族碉楼风格的建筑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侧。
走进北川县人民政府的办公楼,见到北川县副县长吴威,简单交流后记者得知,这位来自工商银行总行内控部的挂职干部已整整在北川县服务了两年。他告诉记者,他已提出请求,将在北川挂职的时间再延长一年。这种延长对他本人未来的职场发展,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帮助。面对记者的疑问,吴威微笑着回答:“我在这两年做了一些事情,我也担心,如果我走了,这些事情会不会就停滞下来了,所以,我希望再把相关的标准、规则明确下来。将来即使我离开北川了,这些事情还可以持续下去。”吴威所说的“一些事情”就是这次记者采访的主题——数字普惠金融在北川的实践。
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年末,北川线上发放贷款占到总贷款笔数的65.6%,人均线上贷款金额13万元,线上涉农贷款笔数占比88.8%,贫困户授信率为73.72%,基本实现可授信人群的全覆盖,小额信贷年利率4.698%。曾经的一个偏僻的少数民族贫困县是如何让数字普惠金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呢?
普惠之基 党建引领 做实信用
吴威告诉记者,近年来,北川积极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精准脱贫以及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机结合,聚焦发展痛点、难点,关注小微企业、农村贫困人口、残疾人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强化数字手段运用,全覆盖授信、三年循环用信大数据监测、动态调整以及简化贷款手续、家庭成员信用联动,交通要道、老百姓集中生活区增设自助银行等措施,在北川这个山区县基本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数字技术的使用深度、山区百姓金融产品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都有了长足的提升,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北川特色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据介绍,北川县委、县政府树立“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党建融入发展,用党建推动发展,靠发展检验党建”的理念,
引领金融机构深入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企业良性发展有机结合。北川县委组织部选派县内金融机构干部到村挂任副职,充分发挥金融干部专长,帮助、带动贫困群体进行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信息渠道让贫困群体尝试小额借贷服务实体经济,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形成党的建设与金融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
同时,在北川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建立“金融普惠羌山”品牌,首创县级“乡村振兴”基金,在四川省内创建了“数字普惠金融最佳实践区”,在县党校成立“数字普惠金融研究中心”。此外,该县秉持服务为民的社会责任,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将普惠金融工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在充分考虑普惠金融服务群体脆弱性的前提下,北川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惠及民生”的原则,优先解决农村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充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巧妙借助重地缘、亲缘和人缘的农村属性,把农村基层组织、金融机构与农户有效联结,推进农户信用修复和信用提升,激活农户信用价值意识,使村民也可以用信用来贷款,促进北川民风、村风得到同步提升。
普惠之器 构建生态 创新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北川羌族自治县支行行长杨蓉表示,2017年北川创建数字普惠金融最佳实践区,人行北川支行秉承公平、正义,参与构建“4441”北川模式,即实现四大目标、建立四大平台、完善四个体系、优化一个环境。金融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显著提升,较好地解决了金融排斥和排斥金融问题。
吴威则认为,要想做好数字普惠金融,构建生态与创新手段要相结合运用,他进一步介绍了这方面的实践情况。北川政府出台《北川羌族自治县数字普惠金融最佳实践区行动方案》,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转型、创新为突破口,指导北川农村信用联社围绕“小银行+大平台”发展战略,在县内构建起大、中、小银行多层次的信贷服务体系。同时,制定了《数字普惠金融三年发展规划》,并通过定期组织召开金融联席会议,使政府的导向、监管部门的要求、金融机构的供给、贷款需求方的诉求,在第一时间进行互通,在为金融业稳健运行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增强县内金融活力。
据了解,该县以“金融普惠羌山”活动为载体,改善县内金融环境。一是以提高社会大众的金融素养、金融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为主旨,由政府金融办与人行北川支行共同牵头组织县内金融机构开展了“羌山金融大讲堂”“金融产品进万家”“金融技能大比拼”“金融扶贫大比武”等“金融普惠羌山”系列活动;二是面向城乡居民、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方式不定期发布数字普惠金融知识信息;三是利用集镇赶场、“农民夜校”和羌族节日等场合开展数字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通过不断重复、反复讲解、示范使用等方式引导农村地区居民,熟悉手机银行、EPOS等金融工具使用方式,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
与此同时,该县以创建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区为契机,创新县内金融工作手段。一是为解决传统金融运营高度依赖实体网点、运营成本高的难题,该县利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能力,审批财政奖补资金近800万元,推动助农取款点、ATM和POS机的布放,通过推广应用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减少对传统网点、经营人员的依赖,规避了传统金融的时空限制,降低了农村金融交易成本。二是金融机构围绕全县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保障乡村普遍服务、发展乡村电子商务、加大乡村金融支持、打造乡村综合物流、宣传乡村振兴文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六方面提供服务。三是北川政府与西南财大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人民银行绵阳中心支行签订《北川数字普惠金融最佳实践区战略合作框架》,形成政银研三方协同共振的良好态势,通过整合制度、智力、政策三大资源,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区建设不断深化,村民和小微企业在普惠金融方面得到的实惠越发显著。
普惠之益 扩面增效 产业加速
谈及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益处时,吴威认为,北川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大幅提高、包容性增强,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农业产业发展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
据介绍,北川宽带信息网络实现全部通村到组(合作社),普惠金融产品通过农行北川支行、邮储北川支行、北川农村信用联社共3家重点机构的63830个账户,以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机具等方式实现了地理空间上的全域覆盖。数字金融交易活跃,其中,农行北川支行数字金融活跃用户率达到75.01%,北川农村信用联社数字金融活跃用户率达到57%,比农信系统四川省平均水平高31.62个百分点。建成助农取款点达到418个、布放ATM125台、POS机2940部。农村支付服务实现“户户有银行卡、村村有POS机、镇镇有ATM”。
截至2017年年末,北川建档立卡贫困户授信率为73.72%,3家重点机构办理网络小额信贷195011笔,金额达到42.59亿元。同时,金融服务门柜替代率有所持平。2017年12月末,北川3家重点机构门柜替代率达到86.13%。此外,移动金融工具活跃度居于领先水平。2017年12月末,北川3家重点机构的移动手机银行签约户数为54811户,活跃用户28785户,活跃率为52.52%。以北川农村信用联社为例,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的引导下,该联社通过数字金融实现了网上申贷、审查和放贷,小额信贷年利率为4.698%,比一般贷款利率低了近两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年末,北川县涉农贷款达82.85亿元,较年初增加5亿元。
记者眼中的“北川经验”
北川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取得的进展,首先源于有一群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其次,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相结合;再次,政府、人行、商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协同配合,各司其职;最后,因地制宜,不急功近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点在于改革创新,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立足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紧扣数字普惠金融低接触、低成本和高覆盖等特点,围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方案规划,制定激励政策,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做好顶层制度设计。通过建设数字金融渠道、不断优化受理环境、挖掘客户深度需求,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持续降低融资成本,助力脱贫攻坚,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使社会各行业、各阶层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北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普惠金融最佳实践区建设中,着力于统筹推动,建立了统筹行政、司法、经济等社会资源的领导小组,聚合力量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实践。着力于融资成本降低,人民银行发挥扶贫再贷款的引导功能,探索“扶贫再贷款+E贷通”模式,“三农”经济主体低利率贷款快速增长。着力于产业链服务,开展电商营销,推进农产品进城进度。着力于友好环境建设,注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全面拓展金融基础服务,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构建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双方友好环境。
北川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又一原因是充分认识并运用传统“熟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在农村,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制约了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由具有一定威望、学识的乡贤或进步农民代表向农户传授手机银行、ATM等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方式,更具有可信性、说服力,且不受时空限制,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此外,利用乡土资源优势,发展基于乡村信用的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乡土熟人网络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价值资源,频繁的交往容易达成信任,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是传统农业社会获取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纽带。
北川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再次证明,数字技术能够提升传统金融效率,通过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各阶层普及推广数字技术、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途径,利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让农户获取低成本、可负担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有效促进了农户享受平等金融权益,实现城乡金融资源机会均等化。
诚然,北川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其要达到真正较高的数字金融服务水平,要走的路还很长。数字技术运用于普惠金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北川在数字技术的运用上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包括风控、网络安全等问题的解决尚处于起步阶段,场景化的金融服务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可以说,北川在这个领域开了个好头,但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张宏斌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ncjr/phjr/201904/t20190411_157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