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监会提出,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三农”倾斜,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求金融机构把普惠金融重点放在乡村。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已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的普惠金融承担着四大战略使命:一是金融扶弱,即促进脱贫攻坚,扶助弱势群体;二是金融支农,即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振兴乡村经济;三是金融支创,即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金融支小,即支持小微企业。完善金融支农服务是破解新时期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补齐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全面小康社会“短板”的有效途径。
截至目前,包括工、农、中、建、交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均已挂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此外,光大、兴业、浙商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分别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表示支持“三农”和小微实体经济发展。其中光大银行在涉农贷款方面,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开展以其为核心客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投入;在精准扶贫方面,为确保提高扶贫力度,加大信贷资源总体投入。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顺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布局,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把普惠金融重点放在农村是当务之急。现实条件下,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普惠金融常态化督察机制,重点督察《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在乡村的落实。对于已设立的普惠金融事业部要完善其运行机制,推进和落实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发力,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切实提高服务“三农”的反应能力和审批效率。
其次,健全和完善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商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 提高县镇覆盖面,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构建满足6亿农业人口金融需求的系统工程。
再次, 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切实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继续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尽快探索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大型农机设备租赁以及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土地、宅基地可抵押贷款等业务试点。
最后,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问题,通过推进金融立法,加强农村金融顶层设计,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正的普惠任重而道远,普惠金融向乡村重点倾斜的战略,任务艰巨而繁重,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亟需有关各部门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奋力谱写新时代普惠金融助力“三农”新篇章,让广大农村共享普惠的发展红利。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作者:田耿文
http://www.financeun.com/newsDetail/192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