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要明确何种指导思想?同时又能发挥哪些作用?日前,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普惠金融,旨在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能够切实解决乡村振兴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当明确普惠金融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并围绕这一认识加强相关工作的推动与深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关系的重构
《金融时报》记者: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如果从经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剖析,这一战略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诺金: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的历史阶段解决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民工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新时期,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加快,农民工权益需要得到有效保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短板,是我国新的历史阶段解决乡村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过程是生产要素再配置和社会关系重塑的过程。实现乡村振兴,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这就要求改变过去我国农业生产中以粗放的劳动力投入和较少的资本投入为主、过度集中于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加大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投入,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条件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通过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多措共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过程,是农村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过程;是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富余甚至闲置向增加高技能劳动力供给的转变过程;是资本匮乏、技术落后向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度的转变过程;是市场信息不足、不对称向信息畅通、及时、共享的转变过程;是资本要素中由传统金融“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覆盖面小,难以惠及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向实现普惠金融的转变过程。
普惠金融是重塑新型经济社会结构的金融资源再配置
《金融时报》记者: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生活富裕是根本,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那么,钱从何来?
徐诺金:我认为普惠金融能够切实解决乡村振兴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其一,普惠金融是补短板导向的金融资源再配置。国内外经验表明,金融服务的不均衡会形成不平等的经济结构,产生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进而影响经济均衡增长、城乡融合发展。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由于金融过分强调效率,以利益为导向,对农村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服务不足,使得贫富差距、城乡分割、社会分化非但未因金融的发展而缩小,反而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这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内生的公平要求,也与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目标相悖。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就是立足平等要求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让金融从重点支持“阳春白雪”转向同时关心“下里巴人”,让传统金融难以惠及的弱势群体、落后区域也能获得普惠金融的阳光普照。通过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性配置,一方面促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资本积累,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另一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生产和投资机会,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普惠金融通过金融资源的再调节、再配置,补齐传统金融体系中的公平缺位,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其二,金融资源配置必然产生新的经济社会结构。长期以来,商业性金融“财富信用、回避风险、利益至上”的运行特点,以及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主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的定位,使得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低,难以有效惠及农村、边远地区、弱势群体和繁华都市中的农民工,甚至在一般人群中也出现金融服务空白。金融扶弱职能的缺失、金融公平功能的缺位,使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引发了资金脱实向虚、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风险,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和经济社会两极分化,加深了我国地区、行业以及群体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全面决胜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突出短板。实施普惠金融,进行金融资源再配置,打破传统金融中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将会有助于金融更好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有助于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遏制贫富两极分化,补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中的公平缺位。当金融资源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中小微企业、农民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解决,将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进而产生增长强劲、结构优化、创新有力、竞争有序、就业充分、人民富裕的经济社会新结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借力普惠金融
《金融时报》记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如何通过金融普惠的配置助推相关目标的达成呢?
徐诺金: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目标是相互统一的。从短期看,普惠金融的目标是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从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这与乡村振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短期目标相一致;从长期看,普惠金融旨在建立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提高精准性与有效性,调节市场失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和区域平衡,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这与乡村振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农村地区突出的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农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这一目标相统一的问题。
金融普惠配置是乡村资源再配置的先行变量。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钱从哪来的问题。要想进行乡村资源再配置,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首先要做好金融普惠配置,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多途径、多方式保障乡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普惠金融集聚政策合力,搭建信贷与产业沟通桥梁,助力“产业兴旺”。普惠金融通过增强财政与金融联动,有效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有效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建立信用信息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动产质押融资平台,完善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资产抵押评估制度,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房产等“四权”抵押贷款业务,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各类农村生产要素,提升金融供给,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对新兴农业主体的服务和支持,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增信模式,促进农村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产融结合,引导信贷资金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拓宽金融资本支持农村创新创业活动渠道,培育农村市场,壮大农村产业,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助推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二是普惠金融强化服务供给,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助力“生态宜居”。普惠金融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水电路气网、棚户区改造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探索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为农村污染治理、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建设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助力乡村“生态宜居”。
三是普惠金融聚焦信用建设,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助力“乡风文明”。普惠金融通过创新开展“普惠授信”,将几千年来从未与银行打过交道的农民纳入信用体系,实施“信用信贷相长”计划,充分发挥信贷对信用的引领、撬动作用,建立守信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依据农户信用等级设置差别化的应对期限和贷款额度,对守信农户予以提升授信额度、优惠利率等奖励,对失信的予以降低或取消授信、村内张榜公布、停发扣划涉农各类补贴等惩戒措施,引导农民珍视信用、爱惜信用,推进诚信建设;通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评比,培育人人守信用、村村树文明的良好风气,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助力乡村“乡风文明”。
四是普惠金融推进服务下沉,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助力“治理有效”。一方面,打造普惠金融乡村“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入开展社区网格化服务,让服务触及社区的每家每户、边边角角,全面融入社区治理体系重构的进程中去,使服务站成为社区治理体系的一份子;另一方面,创新农村信用评级体系,通过建立以经济指标为主,政治、党建、社会、文化、生态、家庭文明为辅的多维评价体系,激发农民参与集体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引导农民重义守信,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引导农民学法守法,提升法治理念,促进乡村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统一,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助力乡村“治理有效”。
五是普惠金融开展金融扶贫,有效衔接金融扶贫与金融普惠,助力“生活富裕”。普惠金融注重政策协同,对不同层次的群众进行梳理分类,精准对接适合的产品和服务,达成一定层次后有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承接,环环相扣,让贫困户、已脱贫户、非贫困户都能享受到适合自身发展生产需要的金融产品,确保农民脱贫之后能致富奔小康,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生活富裕”。
上述思路,兰考试验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验证。自2016年底以来,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已探索形成以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银证保及各有关方面共同发力、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建设局面,初步找到了普惠金融在试验区落地的有效路径,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改善。兰考县乡村振兴卓有成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正加快建成。
普惠金融“兰考模式”相关做法在河南省栾川、卢氏、宜阳、淅川、确山等市县复制推广,也取得良好效果。普惠金融兰考模式,以卓有成效的实践强有力地证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借力普惠金融。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姜欣欣
http://sh.qihoo.com/pc/980baec998b924033?cota=1&sign=360_e39369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