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途径和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基层央行应积极主动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使越来越多的农户在金融“活水”的滋润下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基层央行要积极发挥基层央行的牵头组织推动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认识、宣传,组织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创新金融产品,丰富担保手段。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量体裁衣”式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当地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体系。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作用。

丰富涉农信贷增信方式和手段。涉农金融机构要抓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机遇,针对土地规模化经营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大量涌现,对涉农信贷期限长、额度高的需求,探索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

围绕农村产业链加大支持力度。涉农金融机构要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加工及销售环节融资入手,打造差异化金融产品体系,建立客户分层体系,提高风险定价水平,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合理确定利率水平,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特征,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金融服务。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制定“三农”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加强财税、金融、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以激励为导向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积极有序发展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重点推进征信体系平台建设。建立跨机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换和交易机制,打破不同机构、公司和部门之间的信息闭塞,丰富“三农”业务主体信息的来源、维度和频率,组建专业团队、投入专项资金,联合电商交易平台、农贸交易市场,进行征信数据采集试点、推动“三农”征信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基础信息收集、加工和评价工作,奠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基础。

发挥依托贫困地区资源和产业特色、地方政府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生态建设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项目,遵循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扶贫模式,有效提高金融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匹配和适应程度,不断提升金融扶贫的效率和质量。

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公司。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建立,对涉农信贷机构开展的涉农业务有了支持,有了风险分担的渠道,对扩大涉农贷款的覆盖面是一种积极的鼓励,让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获得了更多的涉农金融服务。

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农业、养殖业保险力度。加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额标准和赔偿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作为保障的农业生产自然灾害保险体系,实现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范围全覆盖,提高保额标准和赔偿水平,保障农民再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户的直接保费补贴和对保险公司的政策性优惠补贴;将其他农业保险公司纳入再保险服务机构,以农业再保险基金或联合承保的形式向农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

健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建立风险共担及补偿机制,引入农户、经济组织、财政、担保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联保模式,实施“集中担保,分散使用”“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灵活有效的担保模式,运用综合措施,化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风险。各级财政应增加扶贫贴息贷款风险补偿金,加强政策性担保力度,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提供保障,提高相关监管指标的容忍度,调动和保护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推动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将服务扶贫的重点转向扶持产业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张立谏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ncjr/focus/201808/t20180808_143769.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途径和对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