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钱袋子,才能有粮袋子。普惠金融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尤其是带给山区群众怎样的生活变化?全国唯一省级试点普惠金融在青海省实施一周年后,给出了一个高分答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人民银行总行去年批复同意在我省开展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以来,按照《青海省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方案》要求,我省积极开展小范围分类试点示范和经验推广,并于2017年4月在海东市互助县加定镇和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启动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省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加定镇 出现了新变化
“所谓普惠金融,其基本含义就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海东市金融行业的一位人士这样向记者介绍。在青海农牧区,金融体系薄弱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也正因如此,海东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力度,让金融真正惠及民生,而普惠金融的试点,给了当地发展一个最佳平台。
时隔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启动一年后,互助县加定镇如今有了新变化,不仅金融营业网点增加了,人们知道的金融知识多了,更重要的是加定人知道了怎么借力金融发展生产了,用当地不少人的话说,这就叫“借鸡下蛋”。
据互助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以来互助县充分挖掘加定镇独特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全力支持精准扶贫、度假休闲、旅游服务项目开发等工作,助力“绿色小镇”建设。首先,镇党委政府与县乡金融、扶贫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围绕“绿色小镇”建设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积极推进扶贫普惠政策,对228户72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建立了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档案,评定信用贫困户48户,发放“530”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78万元。
人行互助支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加定镇还通过开展网络普惠,共布放ATM机2台、惠农金融服务点P0S机6台,基本实现了查询、助农取款、转账和现金汇款、转账汇款、通讯缴费等业务,并持续开展信用普惠,共评定信用户1413户,信用率为81%,向信用户累计发放贷款6500万元,新增贷款收回率达到95%。
那么,这些贷款都用到哪里去了?其中绝大多数都用在了精准扶贫这个“刀刃”上。据介绍,加定镇专门设立了“12363”精准扶贫热线电话,解答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贷款申请流程等。通过创新开展绿色普惠,发放贷款引导群众发展苗木及药材种植、畜牧业养殖、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各类精准扶贫贷款2525万元。
绿色信贷促绿色产业
绿色发展是青海省最大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的指标关键还得看农村,通过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互助县加定镇、尖扎县坎布拉镇的绿色产业开始逐渐兴起。而绿色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据介绍,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启动以来,我省绿色信贷规模显著,有力支持了“绿色小镇”建设。
在前往坎布拉镇采访的途中,不少大田树苗出现在视野里。据介绍,这就是普惠金融的成果。通过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信贷资源开始进一步向绿色领域聚集,促进了当地绿色产业发展,加快了当地经济转型步伐。截至2017年末,互助县金融机构向加定镇累计发放种植业贷款2094.2万元,较年初增加692.2万元,累计发放“绿色农家贷”443万元,较年初增加220万元;坎布拉镇绿色贷款余额4.97亿元,占比达到97.10%。
与此同时,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绿色小镇”示范点金融服务显著改善。通过“机、卡、点”等工作的顺利推进,“绿色小镇”示范点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7年末,加定镇手机银行普及率大幅上升,手机银行开户数656笔,同比增长234.6%;加定镇共设立惠农金融服务点6个,2017年新增1个,累计交易笔数13211笔,同比增长81%。坎布拉镇通过现场讲解、现场注册、现场指导、媒体宣传等方式,有效拓展了移动金融应用,截至2017年末,坎布拉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开户数分别为3310户和3692户,分别占人口总数的30.12%和33.57%,全年累计交易金额分别为4242万元和14525万元。
在互助县加定镇、尖扎县坎布拉镇,我们无不为当地农民们金融消费的“洋气”所感慨,懂金融、用金融已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随着金融知识的不断普及,两个“绿色小镇”示范点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得到持续优化。近年来,两个“绿色小镇”示范点全面实施了“金惠工程”,充分利用“金融知识普及月”、民间特色节庆集会等重要节点,依托金融机构网点、惠农金融服务点,广泛开展反假币、银行卡、个人征信、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移动支付等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当地群众金融素养和信用意识不断提高。
绿色金融助5A景区创建
在推进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中,两地旅游产业也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据介绍,人民银行海东市中心支行和人民银行黄南州中心支行坚持方案先行,积极借鉴国内一些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禀赋、人文基础和历史积淀,紧扣“绿色”,准确定位,并在多次征求意见、论证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海东市互助县加定镇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方案》和《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方案》。
其中,加定镇“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主要依托境内北山国家森林公园5A级旅游景区创建,重点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服务业发展;坎布拉镇“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主要依托境内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5A级旅游景区创建,重点推动绿色金融和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健全机制,着力构建“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工作推进体系。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加定镇和坎布拉镇均成立了普惠金融“绿色小镇”试点领导小组,将地方政府、各金融机构纳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形成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此外,以制度设计为引领,有序推进示范点建设。人民银行互助县支行针对“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制定了《互助县发展绿色金融的指导意见》并得到县政府批转;人民银行黄南州中心支行制定了《黄南州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政策实施效果考评办法》、《黄南州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等制度办法,明确了示范点建设目标,细化了示范点建设任务,建立了示范点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绿色农家贷”的民生情
普惠金融的终极目标就是惠及民生。去年以来,围绕绿色发展,示范点不断加大“绿色小镇”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互助县支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加定镇种植、养殖、旅游产品和服务、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等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黄南州中心支行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围绕生态旅游业、水电产业、文化产业、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五大绿色产业加大资金支持。
在此基础上,创新“绿色小镇”金融服务产品,加定镇针对旅游产业,创新推出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额度3-8万元的“绿色农家贷”小额贷款;坎布拉镇持续推进扩大景区责任险、森林险、种植险、养殖险等绿色保险覆盖面,有效化解绿色项目经营风险。同时,网络普惠在全省也遍地开花,逐步解决偏远地区金融服务不足问题。截至2017年11月,依托“银行卡+POS机”设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惠农金融服务点”达4957个,较2011年推广初期增长了60倍,海拔4000米以上的服务点90个,遍及3062个行政村。其中,整合农村电子商务功能、金融知识、精准扶贫等金融政策宣传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体验区的服务中心46个,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服务站73个,累计业务金额达34.7亿元,实现农牧民“远不出乡、近不出村”享受小额取现、查询业务等便捷金融服务,彻底结束了全省偏远地区农牧民需要驱车数十或数百公里到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取款的历史。
作为全国唯一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地区,一年来,青海省以“扶贫、网络、信用、绿色”四大普惠为抓手,构建了政府、“一行三局”及金融机构齐抓共建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工作体系,形成了以人民银行牵头,银证保金融系统助推的“1+N”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除了普惠金融“绿色小镇”试点外,还在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展了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在玉树州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普惠金融示范点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融资规模,围绕高原特色农牧业、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领域,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截至去年底,青海省绿色贷款余额2273.86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5.79%。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时报实习记者 张傲
http://www.dbcsq.com/jujiao/201804/10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