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12月外汇占款跌幅再破3000亿,连续十四个月下降

1月16日,央行公布数据,我国2016年12月末外汇占款余额21.9万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3178亿,连续十四个月下降,且连续两个月降幅超过3000亿元。但较上个月3827亿元降幅有所收窄。

去年三季度以来,外汇储备不断减少、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的规模呈现逐月扩大的趋势,这都体现出目前存在资本外流加速的问题。央行近日公布了2016年12月的外汇储备余额,为3.01万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减少了3198万美元。外汇储备的减少意味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缩水,造成国内流动性收紧。申万宏源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上个月的报告中称,预计未来2-3个月外汇占款仍将面临巨大压力,外占的加速下行需要更长期工具对冲。

通常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增持国内资产(释放货币)或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更多的流动性,或者是同时进行。后者更加有效,每降低100个基点能释放1.4万亿基础货币。

但从2016年的情况来看,自从去年2月下旬普降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后,其后央行更多采用了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方式来保持适度的流动性。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3.4万亿元,净投放量和月底余额均创纪录新高。去年全年,中国外汇占款下降约2.9万亿元。同期MLF余额净增加近2.8万亿元,基本对冲了外汇占款流失形成的基础货币缺口。

有种观点认为,央行在用增量MLF和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外汇占款减少造成的基础货币投放不足,降准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近日央行在2017年工作会议中指出,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并强调“调节好流动性闸门”和“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被市场人士普遍解读为“意味着供给到市场的流动性不能过多”。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近日的媒体会上称,2017年中性货币政策,目前的解读是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方面会非常谨慎,降息可能会有一次,但是也有可能不降,就是0到1次。降准的可能没有。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从更长的时间看,对冲外汇占款减少造成的基础货币投放不足最终还是需要降准。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认为,首先,从MLF与降准的替代关系来看,短期两者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但长期来看,差别仍然比较明显,比如降准具有深度、全局投放流动性的特征,而MLF是短期的、定向工具,所以长期对流动性的补充效果区别较大。第二,从降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来看,从补充长期流动性缺口的角度看,降准存在必要性。

李慧勇指出,在特朗普新政和美国经济向好的乐观预期支持下,美元大概率将保持强势;1月份或将再次迎来居民换汇和企业债务重整的高潮。外占趋势性下行需要更长期的工具对冲,可延长MLF的期限,未来MLF的期限将向一年以上甚至三年期延伸;另一方面降准这个刚性工具运用的概率也在提升。近期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平滑,使短期资金紧张程度有所缓解;但以逆回购为主的资金投放时间偏短,外汇占款下降这个偏长期的忧虑并没有根本缓解。

德意志银行高级策略师刘立男近日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央行可以通过MLF方式管理流动性闸门,并防范降准带来的“大水漫灌”,但是这样的流动性补给的机制也恰恰是造成短期流动性存在风险基础的结构性因素。经过她的测算,2016年MLF的平均久期为8个月,对于银行来说,短期资金滚动的压力尤其大。与此同时,MLF的平均资金成本仍然高于降准。在她看来,2017年,央行可以考虑把一部分MLF替换成降准,创造性地综合使用各种工具。“央行是否愿意这样做,取决于整体的杠杆水平、金融风险、包括对于汇率的冲击。”她称。

来源:第一财经金融      作者:徐燕燕

转载请注明来源:12月外汇占款跌幅再破3000亿,连续十四个月下降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