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较快,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已逐步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覆盖面较广的特点,特别是数字金融服务表现突出,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普惠金融还存在一些短板领域,金融服务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
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以下简称GPFI)发布的数据显示,从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三个方面看,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覆盖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但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的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在2014年就已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但是从结构数据来看,城乡分布不均衡,区域资源呈现出东强、中西弱的格局,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度不足,我国人均持有的非银金融产品水平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二是可得性方面,基础产品和数字金融可得性较好,但信贷类表现不佳。我国“15岁以上人口银行开户比例”“中小微企业的银行开户比例”等基础金融服务指标和“使用数字支付的成年人”等数字金融服务发展新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但“通过金融机构借款的成年人比例”“正规金融机构拥有信贷额度或借款的小微企业”等信贷产品可获得性指标上表现则相对较差。三是金融服务满意度处于较好水平。随着我国银行业监管规范度不断加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GPFI指标体系中我国的“披露指数”“纠纷解决机制”两项指标均获得了满分评价,另一项指标“授信制度与法律保障”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针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新特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机构覆盖面广、资金实力雄厚,在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短板上应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是服务主体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主体作用,有效增加对普惠群体的信贷供给,也要全面调动集团层面多元化金融平台资源,特别是增加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产品的供给,形成集团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二是服务渠道方面,既要丰富传统的“线下”服务渠道,重点加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普惠网点和渠道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也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普惠金融服务方式的巨大影响,加快拓展电子化、智能化等新兴“线上”渠道;三是经营机制方面,重点要打造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通过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不断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实现普惠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
发挥集团化、多元化优势,打造全集团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银行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集团实施,依托中银集团的资源,通过发挥集团化、多元化的优势,打造有大行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银行普惠金融服务主体不仅包括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还包括专门从事普惠金融服务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以及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形成了“1+2”的普惠金融服务架构。同时,集团其他附属机构也将结合自身实际,从产品、渠道、人员等方面与普惠金融事业部进行协同并提供支持,形成层次丰富、覆盖广泛、合作良好的“大普惠”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在中国银行法人层面,全部36家一级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分部,各二级分支行结合现有管理架构成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配置专人负责普惠金融业务;经营网点层面,全行营业网点都将作为普惠金融基础服务网点,并筛选部分网点作为普惠金融信贷发起特色网点,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基础服务能力。
中国银行与新加坡淡马锡下属的富登金融合作,借助中国银行的品牌和资源优势,结合富登金融的微型金融经验,自2011年起规模化、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发起的机构网点达170多个,分布在全国12个省市82个县域,78%分布在中西部,国定贫困县占比达33%。目前,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
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建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专注于二、三线城市金融服务弱势群体的小额贷款服务,在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设有199个面签点,业务覆盖891个县市、合作商户逾千家,开户客户超248万,为超过200万客户提供便捷、专业、灵活的消费融资服务,贷款余额达320亿元。
结合中行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特色,不断创新普惠金融服务
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中国银行创新推出“中银信贷工厂”模式,贴合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规律和特点,通过端对端、流水线和标准化的规范操作,有效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服务效率与水平。一笔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层级从原来的近10个减少为现在的4个,审批时间也从原来的2~3个月缩短到一周左右。截至2017年9月末,信贷工厂授信余额3065亿元,客户数4.6万户。2014年中国银行首创推出“中银全球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创新“六步走”业务流程,更好地帮助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为境内外企业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为企业的实质合作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在服务“双创”群体方面,中国银行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试点,针对创业创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和需求创新推出“中关村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初创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发展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2017年9月末,全国各地“中关村模式”的企业授信余额101亿元,授信客户888户,累计授信投放超过396亿元,服务客户3834户。2016年中国银行作为“投贷联动”首批试点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创新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投贷联动客户累计达123户,贷款余额24.06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3.29亿元。
在服务县域三农客户方面,中国银行推出“中银新农通宝”“中银林权通宝”等系列产品,开创性地以林权、棉花、苹果、乳产品、蔬菜、肉产品等作为抵押品,不唯报表、不唯抵押,解决农业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探索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部分农业核心企业的系统互联,通过线上接入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小微客群提供小额快速个人经营授信。
在金融精准扶贫方面,一是加强金融扶贫模式创新,积极利用各类地方政策,围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政府和核心龙头企业共同开展扶贫创新;二是因地制宜完善扶贫金融产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核心产业特点,批量服务产业链上下游贫困农户,并以授信为切入点,与支付、结算等其他非授信产品进行组合,打造扶贫综合解决方案;三是建立中小企业定点扶贫精准撮合项目联动工作机制,帮助贫困地区对接国内外优质客户和项目,已成功推介荷兰哈克集团公司、法国欧密斯集团公司等在我国贫困地区投资;四是融合公益理念、市场力量、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开发了“公益中行”精准扶贫平台,帮助陕西咸阳地区四个贫困县销售果品及其他农特产品,精准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服务校园金融方面,中国银行自2004年起连续14年独家承办中央部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服务,累计投放助学贷款超过220亿元,受助学生超过170万人,率先宣布进军校园金融,支持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结合大学生移动互联生活方式,研发“中银E校园”手机APP,为学生打造集校园校务、金融服务、第三方服务于一体、全面覆盖大学生“衣、食、住、行、游、学、娱、职”的综合化掌上平台。
顺应数字普惠金融新趋势,积极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
中国银行在充分发挥传统业务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电子化、智能化等新兴线上渠道的拓展力度,推进网络金融、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中的全面应用,加大普惠金融业务的科技含量。
在创新性推出“中银信贷工厂”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最新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进信贷工厂的智能化升级,加快审批速度,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加强内外部联动,充分利用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业务数据与信息,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技术基础,批量获取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名单和相关信息,推动建立中小企业准入的白名单机制。
大力拓展以“中银E贷”为代表的网络消费贷款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刻画各类客群风险,通过构建自动审批模型,在网银、手机银行等渠道端为各类客群提供申请、审批、用款、还款等全流程在线、秒批秒放的贷款服务。通过对接去哪儿网、京东金融、中移动、红星美凯龙、中银消费等外部平台,以“场景融合、数据风控”为抓手,打造消费场景快速渗透、多维数据灵活挖掘、动态模型开发部署、全流程反欺诈与数据风控、客户服务支撑与线上营销等能力。
下一步,中国银行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普惠金融工作的论述,着力打造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大行特色的可持续普惠金融商业模式,切实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来源:南阳财经视点
作者:刘强(中国银行副行长)
https://www.toutiao.com/i65085874303863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