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如何?谁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谁又是服务主体?
过去几年,普惠金融成为热词。但热闹之中,部分机构或企业以普惠金融之名进行金融诈骗或者金融套利。在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准确认识普惠金融显得极为重要。
在日前于广州举行的第二届普惠金融高峰论坛间隙,南都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普惠金融促进会筹备小组组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普惠金融促进工作委员会学术指导小组组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
已经70岁的刘克崮,谈起普惠金融仍慷慨激昂。十多年来,他一直把推动普惠金融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哪怕在广州仅待两天时间,他仍马不停蹄,到广州农商行等机构调研普惠金融开展情况。
校园贷不是普惠金融,金融创新需慎重
南都:普惠金融成为一个金融热词。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似乎都在宣传自己在做普惠金融。你认为什么是普惠金融?
刘克崮:普惠金融是战略使命,源于2005年联合国的会议和文件,2003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第一次对世界公布了“包容金融(Inclusivefinance)”。但在中国翻译时发生了偏差,“包容”的反义词应该是“排斥”,我们将其翻译为“普惠”,其实可以有“普”,但是不应有“惠”。普惠金融没有恩惠和施舍之意;是金融,从属于市场,不是慈善、福利,更不是财政。
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在不同程度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小微经济体,它所包容服务的是有劳动或生产能力且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三类企业———小微企业、个体自营者、生产性农户,是小微经济体。其理念是以包容服务为第一目标,市场化运作,实现商业或财务可持续,而不是以追逐利润为目标。
南都:过去几年,不少金融机构或互联网金融公司提出通过金融创新下沉消费金融服务客群,并将此定义为普惠金融。你怎么看?
刘克崮:金融的本质是通过带动要素整合,实现生产,再生产,从而产生新价值。但消费金融过程中,比如校园贷等,实际上是向“月光族”提供不必要的贷款,其服务对象是没有生产能力、不创造价值、没有稳定财源的人,我认为在这个领域扩张没有必要,这不是普惠金融的本质类型,没有新生价值,它只是完成消费之间的时间差。
现在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在提创新,但我认为,要适当控制。不要把创新变成包袱,不要陷入盲目创新。“创新”是很美丽、很神圣的词。但金融的创新,绝不能在大面积上同时铺开,因为金融创新玩的是别人的钱,必须有监管。当认识不深的时候,坚决杜绝在全国放任自发探索。金融创新应该是要有组织地学习国际经验,然后在小范围做试点,试点成熟了,再批量扩大,最后普遍实施。同时要建立法规秩序,不能很轻易地提供条件让金融创新变成个别“坏人”实现自己利益的规模化场所。
南都:在你看来,普惠金融的使命是什么?
刘克崮:当代中国普惠金融有四大战略使命。一是金融扶弱,即促进脱贫攻坚,扶助弱势群体;二是金融支农,即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振兴乡村经济;三是金融支创,即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金融支小,即支持小微企业。此外,普惠金融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主力军之一。
因此,根据十九大会议精神,当前金融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打赢三大攻坚战:一是将金融领域的呆滞、过剩资金引导到服务各类小微经济体等实体经济,降低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二是要发挥普惠金融贴近贫困农户和弱小者的优势,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贫弱地区,实施精准脱贫;三是加快绿色金融发展,丰富产品、扩大规模,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普惠金融的主力是小微、草根金融机构
南都: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我们看到过去一年各家银行纷纷响应政策。你如何看当前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动力和效果?
刘克崮:大中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几个背景。一是经济低温背景下,原来的大企业信贷需求减少,金融服务供过于求。二是小微经济因为风险相对较高,利率和收益也较高,且供不应求,所以银行由大中企业的红海走向小微蓝海。此外,因为金融有惰性,因此国家通过一定的力度推动大中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中银行、保险或者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从目前看,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服务在逐级下沉。比如,原来只做大企业,现在开始适当往中企业做,只要往前迈一步甚至两步都是可以的,但不必要求他们一下由原本做大企业的,一下做到个体户、农民甚至贫民。
对于大中金融机构,一要给任务号召他们做;二要给政策给支持。因为越往下成本越高,越生疏,信息越分散,越偏远,因此风险越大。对此,地方政府一定要给予支持。支持的方式,可以用金融的方式,如农业保险或适当的担保。此外,用政府前期减免税,让它财务可持续,之后坏账核销是要有所分担,农村的问题要靠金融、财政合力。
但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群体,大中金融机构不熟悉,缺乏信息的渠道,也不熟悉小微金融熟人圈的文化。本层、本地的小微金融机构更有优势。我认为,未来,普惠金融的主力不是大中金融。
南都: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
刘克崮:主力一定是小微、草根金融机构。区县域内的城商行、保理、租赁、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以及乡村银行、社区银行、微小贷款等,就是草根金融机构,这些都是小微金融运作机构,是普惠金融的主体。地域性的小微经济体的金融服务应交付给他们。地方加强对小微普惠金融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行机构的扩充,中央在地方金融、地方小微金融的发展方向上要给予指导,引导地方政府如何管理小微金融,如何支持好小经济体,如何建立稳定的秩序,健康运转,防范投机活动和可能出现的地域性的金融风险。
小微金融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
南都:你提到普惠金融的服务主力是小微金融、草根金融,但近几年也有声音认为,草根金融的发展正在加大金融风险。对此,你怎么看?
刘克崮:对于小金融是否会产生全国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小额金融在整个大金融中的比重是比较小的,它分散在全国各地,绝不可能形成全国大范围的共振,所以小金融会形成的风险是小区域性的,不会是系统性风险。
金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自己玩自己,脱虚、空转、击鼓传花。如果都是实实在在地对实体经济,不会出系统性风险,就只是跟着经济周期产生波动,处理好就完了。其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中国经济波动不和全世界经济的波动一致;第二,金融的波动和房地产的波动不要太吻合;第三,金融、房地产的波动跟政府债务不要太吻合,就是不要形成共振,就不会有崩塌式的系统性风险。
来源: 南方都市报(深圳)
作者:陈颖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D/html/2018-02/01/content_7910.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