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新格局,小微企业因其规模小、资产轻,大型国有金融机构门槛高、手续繁杂,对此它们只能望洋兴叹。为此,市政协委员李志建议,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增加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使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也能得到需要的基本金融服务。
资源倾斜 助推普惠金融多样化发展
“普惠金融一直给人以成本高、收益低、商业服务难以持续的印象。”李志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小型创新创业企业、特殊群体及农村将成为普惠金融的一个庞大“蓝海”市场,尽管单个客户需求额度小,但金融需求总量十分可观,且未来成长空间越来越大。普惠金融作为金融发展新的增长点,可通过管理、技术、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和“造血”机制,有效降低成本,改善民生水平。
李志建议,运用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税收优惠、直接财政补贴以及土地使用、贷款核销、资金奖励等措施,对普惠金融资源进行引导和激励,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流动。金融监管部门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和信贷考核机制,适度放宽涉农、小微企业、扶贫等普惠贷款风险考核的容忍度,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信贷支持,并与地方政府通过分工协作实行差别监管和差异化扶持等激励措施,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
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单独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和利润考核体系、小微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允许不同类型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参与投资新型微型金融机构,发展贴近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小型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小型金融机构经营灵活、决策方便的特点,使小微金融服务能力最大化,为群众提供可获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议以金融监管改革作为推进金融市场化的突破口,推进金融体系内部分化和结构分层,逐步消除同质化,建设多层次金融体系。”李志提出,要构建良好的金融运行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定价灵活性;培育多样化投融资主体和行业中介;建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技术、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在适度、有序的竞争环境中提高金融供给效率的有效机制,多方发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多样化和覆盖面的多层次化发展。
完善信用体系 推进“云平台”建设
李志建议,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商业银行对金融数据“空白人群”的辨识度,构建“大数据”风险管控体系,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降低银行提供普惠金融的风险,解决普惠金融“高风险”难题。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去中介化,提高金融资源的匹配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创新“互联网”产品服务模式,解决普惠金融“高成本”难题。应用“云平台”的成熟技术,使互联网从“金融信息的传递者”变为“金融价值的配置方”,使多渠道、多经营实体的竞合共赢成为可能,推进“云平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普惠金融“低回报”难题。
“普惠金融亟需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撑。”李志委员提出,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通过递进式的激励相容信用制度体系、农业产值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及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业务等措施,增强信用意识和守信行动,保护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稳定收入,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通过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务融资工具、拓宽合格抵押品范围、试行贷款登记制度、公开信用记录、提高金融素养和风险辨识能力等措施,防范金融消费中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完善扶贫小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的政策框架,拓宽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建立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制度,保险机构为发放扶贫贷款的商业银行提供信用履约保证保险,财政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风险补偿金,降低信用风险,减少风险溢价,保障普惠金融制度的顺利实施。
来源:天健网
作者:金东淑 冉嬛
http://news.hexun.com/2018-01-23/19229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