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王国刚:发展普惠金融,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从根本上改变“城进村退”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要求。12月17日,在2017第二届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刚发表了《发展普惠金融,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演讲,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把脉支招。

发展普惠金融,是实现未来30年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王国刚认为,从金融角度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除了表现在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各区域间金融、机构金融与居民金融等方面外,更多地表现在城乡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三农获得的金融服务不充分。这不仅将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制约着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而且将严重影响2020-2050年两个发展阶段目标的实现。王国刚认为,在这种状态下实现未来30年的发展目标,一个很重要的路径,就是普惠经济。

王国刚说,理论上,金融本身带有“普惠”特点。“金融理论揭示的是金融运行和金融发展中的本质、内在规律、运行机理和操作技能。”王国刚介绍,200多年来,基于金融发展的实践,海内外学者撰写了众多的金融学方面的教科书、研究论著和调研报告等,但迄今没有一个人论证过金融的“嫌贫爱富”原理,也没有一个人论证过金融应当局限于为精英阶层和富人服务的原理。“不仅如此,有关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各种理论还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运用金融机制推进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内在机理。”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由五个方面成因,金融的“普惠”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金融供给不足、偿债能力难以确定、权益难以确定、经营成本的制约、营业的稳定程度。

金融的本质并不在“融资”,普惠金融能够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王国刚认为,“融资”渠道并非只有“金融”这一个机制,财政支出、慈善公益等也是融资的重要机制。金融的本质并非融通资金,“它是在资产权益基础上以获得这些权力的未来收益为标的而进行的交易过程和这些交易关系的总和”。

王国刚介绍说,金融交易以资产权益为对象,这是金融交易与商品交易的根本区别所在。资产权益要进入交易,需要明确三个基本要点:资产权益的合法主体、资产权益的性质和资产权益的价格。

长期困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主要成因包括农产品、农业资产难以确权、资产收益难有明确的财务簿记和金融运作成本过高。由此,王国刚认为,真正能使金融服务“三农”落地,要进行土地确权,适度规模经营,要调整农业生产组织,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引导不可或缺,同时要进行金融创新,创新适合当地的各种产品。

王国刚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发展普惠金融,对于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大众网

作者:记者 穆姝珺

https://w.dzwww.com/p/925258.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王国刚:发展普惠金融,推进乡村振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