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巡视员兼金融服务一部主任季家友受邀参加了“2017中国(上海)普惠金融高峰论坛暨2017长三角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并发表致辞。
季家友在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以“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主题,这个主题与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高度契合。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立业之本,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中小企业既是扩大就业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扩大内需的生力军,在实体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服务中小企业,助力中小企业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理应成为金融服务的天职。普惠金融就是国家作出支持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重要决策和措施。
关于普惠金融以及支持中小微企业,季主任谈了三点看法。
首先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发展普惠金融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普遍关注的一项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普惠金融作为政策重点,G20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等普惠金融领域国际组织也相继成立,全球标准制定组织也越来越多地将普惠金融的目标理念纳入其主要的工作框架中。
2016年,作为G20杭州峰会的重要成果,包含8项主要原则,66条行动建议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成为未来国际社会发展普惠金融的一项行动纲领。
其次是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实现和发展。在中国,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的特点,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不断加强,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已经得到了国际中上游水平。
我国在充分借鉴普惠金融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结合自己的国情特点,进一步创新发展,探索出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助农取款服务点模式、账户模式、数字支付模式、微型金融模式。
Ø在助农取款服务点模式下,截止2015年末,农村地区拥有助农取款服务点98.34万个,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超90%,促进了金融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Ø在帐户开立方面,据测算,截止2016年底,我国的个人帐户总量已经脱破80亿个,人均拥有帐户数接近6个。
Ø在数字支付模式下,2013年至2016年,支付机构每年处理的业务量从371亿笔增长到了1855亿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1%。
Ø在微型金融模式下,我国的微型金融服务机构既有遍布城乡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也有近年来积极推动的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兴金融机构,还有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存款类组织。这些微型金融机构和组织,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在服务普惠金融目标群体方面发挥了的积极作用。
第三是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在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了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并且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为我国普惠金融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认为,在未来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过程中,相关各方必须始终坚持并高度重视以下两个理念和两个原则。
1、创新理念,中小微企业在应用型技术上、尝试新产品、开发新市场、进入新产业和探索新思路等方面,机制灵活且创新活跃。由于风险、信息、成本和制度等因素,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支持的难度大,在经济下行的时尤为明显。发展普惠金融,要坚持以中小微企业为重要服务对象,特别要关注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了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性。
2、绿色理念,在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近年来绿色金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显示,普惠金融概念中的“金融”应当是“大金融”、“宽内涵”、“多维度”的概念,全面涵盖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为此,未来的普惠金融服务必然包含绿色金融产品的服务。而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中小企业绿色发展所需要的绿色金融支持将成为普惠金融发展中心的“风景线”。
3、成本经济原则,普惠金融呼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度,但正如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发展报告2014:普惠金融》所述,普惠金融并不意味着不惜一切成本和代价让所有人都获得贷款。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重视金融机构成本可负担的前提,只有符合市场化的成本收益原则,才能保证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长期、稳定发展。
4、风险管理原则,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风险事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未来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需要通过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的不断加强,以及行业风险监管措施的不断细化,牢牢守住风险防控的底线。
最后,季家友表示,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化过程中,会有更多深入、有益的思想与实践融入到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进程中,也很期望本次论坛能够以创新发展,实践探索为导向,能够为业界精英、专业嘉宾提供充分交流、深入研讨的良好平台,能够推动金融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人民群众。
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http://china.prcfe.com/global/2017/1124/2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