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面向“十五五”的普惠金融

 

“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业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管理部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其中,普惠金融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发展历程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迈入了质量并举的新阶段。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实现“量增、面扩、价降”,这一系列发展标志着我国的普惠金融事业已成功跨越了追求“普”及“惠”的规模扩张期,正站在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历史节点,其核心命题已演进为如何构建一个兼具商业可持续性、科技驱动性与生态协同性的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回顾“十四五”,普惠金融的飞跃首先体现在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它已经从一项自上而下的重要性任务,内化为整个金融体系因势而变、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这一转变由三重力量共同驱动:监管政策的精准导航、数字技术的革命性渗透与市场机构的主动求变。一套日趋完善的差异化监管工具箱,如优惠存款准备金率、专项激励政策,以及推动LPR改革红利传导,系统性地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资金成本,为“惠”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关键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所构建的数字底座,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拨开信息迷雾,为小微主体绘制出信用画像,将金融服务以可负担的成本送达社会经济的末梢神经。更重要的是,一批金融机构已经探索出超越传统信贷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通过“贷+债+顾”的组合拳,在解决小微客户融资难题的同时,挖掘出综合收益的新蓝海,初步验证了普惠金融并非零和游戏,而是可以成就客户与金融机构双赢的持久事业。

“十五五”时期,普惠金融在实现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在以下几方面作深入思考。首先是“风险与成本的深水区挑战”,当前的技术手段虽能较好地识别“白名单”内的头部客群,但对于数量庞大、位于信用“边缘地带”的初创企业、个体经营者及传统农户,其风险识别模型仍显粗糙,抗经济周期波动能力偏弱。下一阶段的普惠金融,必须在风险定价技术上实现从群体画像到个体动态评估的跨越,并探索如何通过模式创新摊薄“最后一公里”运营成本。

其次是服务能力从标准化到细分化升级的挑战。当市场的“低垂果实”已被采摘,同质化的信贷产品竞争也已逼近利润临界点。未来的主战场在于对细分产业的深度理解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例如,针对一家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企业,其融资需求与一个传统商贸企业截然不同,它可能需要知识产权质押、投顾服务等一整套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解决方案。金融机构能否从“全能选手”转型为在特定产业链上深耕的“专家型选手”,将决定其未来在普惠金融市场的地位。

最后,具有根本性的是构建政策与市场共生生态的挑战。普惠金融的长期健康发展,最终要依靠市场自身形成良性循环。政策的关键作用需要从初期的直接补贴激励,逐步转向建设有效率的市场基础设施。这包括建立统一、合规、安全的数据要素流通机制,打破“数据孤岛”;完善和扩容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为金融机构分担前沿领域的探索风险;确立稳定的长期政策预期,引导资本进行耐心投资。一个健康的普惠金融生态应是政策搭台、市场唱戏的共赢格局。

面向“十五五”,普惠金融破题之路在于以系统思维推动全方位的范式升级。首先是驱动力的升级,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未来的科技赋能不应仅是风控环节的一个工具,而应成为重塑业务模式的核心理念。可以预见,基于产业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金融机构通过嵌入真实的贸易场景,获取动态、可信的数据,从而实现对动产的有效质押融资,将彻底激活中小企业的沉睡资产。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升级,从单一信贷到综合价值创造。金融机构必须超越放贷者这个单一角色,转型为客户的金融总顾问。这意味着要深度整合信贷、直投、财务顾问和风险管理服务。例如,银行可以联合旗下理财子公司、合作私募机构,为高成长性客户设计“投贷联动”方案;保险机构则可以开发与特定行业经营风险挂钩的指数保险,与信贷产品捆绑,为客户构建全面的风险缓冲垫。

再者是竞争格局的升级,从同质内卷到错位共生。未来的普惠金融市场将是一个高度分层的有机生态系统。大型银行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平台和资金优势,应聚焦于搭建标准化的基础服务网络和提供批发资金,成为生态平台型组织。而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地方金融组织,则需要回归属地主义,深度扎根社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提供大型机构无法复制的、高度非标和定制化的关系型服务,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护城河优势。

最后,普惠金融更为宏大的机遇在于战略融合的升级:从单点突破到体系联动。普惠金融不再是孤立的赛道,它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深度交织。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可以催生支持农业减排固碳、乡村光伏建设的普惠绿色贷;与科技金融结合,能精准滴灌硬科技产业链上的小微创新工场;与养老金融协同,可为数量庞大的灵活就业人员提供适配的养老储蓄和保险计划。这些融合将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普惠金融的生命力源泉归根结底是可持续性,它追求的应是一种能够自我维持、自我进化、并与社会经济共生共荣的健康状态。当金融服务不再仅仅是外部输血的救济,而是内化为经济肌体自身高效循环的造血干细胞时,当每一家小微企业、每一位创业者都能在多元、分层、高效的金融生态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时,我们才能真正说,中国的普惠金融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金融活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冯毅(浙商资产研究院总经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BDQSKM605568W0A.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面向“十五五”的普惠金融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