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中国工商银行:三明分行创新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时代浪潮下,普惠金融成为激活县域经济、助力山区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山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分散的产业形态,使得普惠金融落地面临重重困难。本文总结了三明工行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山区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在战略定位、机制改革、产品突围、队伍建设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尝试为同类型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在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福建三明市,清溪环绕、碧水洄流,是毛主席诗赞“风展红旗如画”的革命老区,被称作中国绿都的国家的森林城市。中国工商银行福建三明分行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特色,将普惠金融纳入到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三明市的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普惠金融的新篇章。

三明工行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普惠+”战略作为转型发展重点,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区域特色,聚焦县域市场这一重要阵地,通过实施支行“一行一策”差异化发展策略,打造“小而美”的精品分行样本,推动普惠金融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险的精准防控、规的严格恪守。截至2025年6月末,普惠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3.1倍,年均增速达60%;服务客户数近5000户,较2022年末增长3.5倍,年均增速为75%;普惠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有效平衡。近三年普惠贷款增量、增速持续保持同业领先,计划完成率居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系统前列。

战略定位:以“国之大者”扛起普惠金融担当

在新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框架下,三明工行把发展普惠金融置于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中心位置,以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以思想革新凝聚攻坚合力,切实履行作为中管金融企业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

党建引领强根基。三明工行党委深刻认识到普惠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将总行战略导向转化为具体实践。党委班子发挥“头雁效应”,将普惠金融作为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的重要使命,构建起“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全员参与”三级责任体系。通过创新“牵头管理+主动作为”工作机制,制定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推进机制,确保信贷投放、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综合金融服务等重点工作在县域支行全覆盖、深扎根,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

思想破冰聚合力。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是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三明工行通过系统性开展专题研讨、政策宣讲等,破除“山区难作为”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普惠金融既是政治责任,更是转型机遇”的发展共识。多次召开普惠金融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在全行范围内形成发展普惠金融的强大合力,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全力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机制改革:提升服务能效与内生动能

三明工行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服务效能与内生动力双提升。以网点功能升级实现普惠服务全覆盖,以风险容错机制破除基层服务顾虑,以考核激励优化激发发展动能,形成权责清晰的普惠金融发展新格局。

网点全域赋能。落实工行福建省分行党委“135工程”部署,以网点功能升级为核心,系统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推动网点提级经营、普惠业务深度下沉基层,打造“一网点一普惠专员”模式,配套标准化操作指引和小额标准化信贷产品,推进“标准业务全行做”,不断提升网点普惠业务营销参与率和发起率,实现全辖27个营业网点普惠金融服务功能全覆盖,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网络。

风险容错护航。建立“敢贷愿贷”长效机制,明确尽职免责情形,落实普惠领域尽职免责管理办法。针对涉农贷款、扶贫贷款合理界定尽职认定标准和免责情形,将尽职免责要求内嵌入操作流程,提高普惠及涉农领域不良贷款容忍度,提升服务小微客户的积极性,激发基层行内生动力,增强敢贷的信心、提升愿贷的活力。

考核激励保障。把普惠金融纳入“核心经营指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目标引领、资源倾斜、奖惩分明”的管理闭环。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在KPI考核中业务权重,强化贷款增量、客户增量、涉农贷款的考核,增加同业竞争力指标,提高同业排名、占比等考核比重,强化争先进位的比拼意识。推动资源向普惠倾斜,加大重点业务专项激励费用和专项营销费用的保障力度,将普惠业务完成情况与FTP补贴、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等方面挂钩,形成正向激励效应,切实提升辖内各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队伍建设:全员赋能锻造普惠服务“生力军”

三明工行运用“全员、全量、全渠道”服务的工作方法,发动全行真抓实干办普惠,通过落实员工团队化、客户名单化、产品菜单化,提升各支行普惠条线工作人员服务质效,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人员基础。

员工团队化。组建普惠金融服务队伍,聚焦特色园区、周边商圈和重点客群,开展“敲门行动”,实现“人找产品”与“产品找人”相结合,提升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实战能力;组建特色贷款方案制定柔性团队,根据各区县经济特色、市场需求及特色产业,加快制定区域特色贷款方案并推动落地执行;以“三下乡”为抓手,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组建“普惠轻骑兵”专业服务团队每月定期下乡入户,为偏远乡镇提供开户办理、贷款面签、金融知识宣讲等一站式服务,切实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建立“师徒传帮带”制度,并通过考核激励、奖励引导等方式,构建“愿办、能办、会办”的业务生态。

客户名单化。紧紧围绕“扩总量、提质量、促交易”的目标,贴近市场了解客户需求,通过对目标企业开展走访尽调,全面掌握企业经营周期、融资结构、财务状况等重要信息,进行客群分类,实现普惠产品与客户需求的精准匹配。

产品菜单化。制定普惠产品“明白纸”和“一句话营销”话术,制作普惠产品金融服务手册,在网点阵地和外拓服务中做到“人人懂产品、人人会服务”。强化对公、个金条线联动效能,将营销信贷产品与拓展基保理、代发、结算等产品有机结合,打好“综合营销+多产品营销”的对公零售组合拳,推进“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建设,加快从单一金融服务提供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提升综合营销服务成效。

产品突围:精准滴灌山区特色经济

如何破解小微企业、农户“融资难”问题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课题,三明工行紧扣“一县一品”战略,深挖地方特色产业特点,量身打造普惠金融产品,让金融资源精准直达产业链末梢;乘着数字化东风,以普惠金融三大产品线为基础,创新推出场景化解决方案,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和精准度。

一县一品,打造产业链金融“生态圈”。精准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三明工行立足地方产业禀赋,以“一县一品”为抓手,实施“纵向深耕”与“横向拓展”双向策略,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纵向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全链条覆盖,以建宁县种子产业为试点,基于其流动资金需求旺盛、回款周期稳定的特征,设计“种植e贷-种子贷”普惠融资方案,通过优质服务及产品优势,充分发挥客户口碑传播的乘数效应,实现“以客引客”的联动拓展。截至2025年6月末,建宁支行成功拓展“种植e贷-种子贷”客户超百户,累计投放贷款1.3亿元;依托总行“种植e贷”“养殖e贷”产品平台,结合三明市农林畜牧业基础,相继推出水稻、烟草、笋竹等十余个种植特色方案,以及“蛋鸡养殖方案”“生猪养殖贷”等系列养殖方案,形成覆盖种养殖环节的多样化产品矩阵。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为500余户涉农企业及农户提供授信超3亿元,种养殖类余额超2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薄弱环节的融资难题;依托三明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以林业碳汇金融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林业产业链金融支持,开发“林票e贷”融资方案,支持林业经营企业盘活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流动性,以普惠金融践行“两山”理论。横向强化产业供应链金融生态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支点,推广“数字供应链融资平台”,探索创新“链主企业+小微供应商+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优化产业链上下游融资结算服务体系,显著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

数字赋能,构建普惠服务“快车道”。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金融服务的创新离不开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三明工行始终坚持将总行标准化产品与本地特色需求相结合,依托“经营快贷”“网贷通”“数字供应链”等数字普惠三大产品线,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新市民等不同群体的生产经营特征与发展需求,开展场景化创新,提升普惠金融的可得性与精准度。一是创新推出“沙县小吃贷”,累计投放上千万元,惠及百余户商户,有力推动沙县小吃产业的升级发展;二是聚焦园区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推出“园区e贷”,并开展“进园区 优服务”专项活动,累计走访服务园区客户超千户,发放贷款4.7亿元,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三是聚焦科创小微企业轻资产、增信难、信息不对称等痛点,推出“科创贷”“科担贷”“专精特新贷”等特色融资方案,助力创新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四是深化银政合作,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提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和公共信用数据支持等措施,结合区域实际,加快科创场景分行特色融资方案创新,探索“科创积分贷”“专利权质押贷”等,提升对科创型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能力。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类企业专属融资产品贷款余额超2.3亿元,贷款增速领先同业,实现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

数据赋能与场景融合,驱动普惠金融精准服务“新引擎”。三明工行以数据要素赋能和场景金融应用为双轮驱动,构建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化支持体系。一方面,与三明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政府部门开展合作,整合农业补贴发放、土地确权登记、农产品交易、企业纳税等信息数据,形成覆盖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数据库”,优化客户识别与评价体系,同时探索引入卫星遥感、物联网设备等新型数据源,动态监测农作物生长、养殖场经营状况,为信贷决策提供实时依据,提升服务精准度;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渠道拓展服务触达,加快与“e三明”政务平台、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合作,嵌入普惠金融产品入口,提升服务便利性,聚焦地方特色产业深化“沙县小吃2.0”模式,针对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门店智能化改造等产业链延伸需求,推出“小吃产业升级贷”,精准挖掘小吃产业链上的金融需求。

风控筑基:织密高质量发展“防护网”

三明工行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并重,以真实合规为底线,培育审慎经营理念,引导树立正确业绩观,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坚持“做真、做小、做散、做实”原则,正确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

全周期风险管理。严把新增入口、存量管控、不良处置“三道闸口”。在“入口关”,聚焦小额、小微客户精准拓展,严格执行双人上门尽职调查,坚决杜绝“垒大户”及“假普惠”现象,强化借款人准入管理;在“闸口关”,主动强化存续期动态管理,建立重点客户移出机制,普惠贷款“换手率”不低于5%,依托区域、行业、产品等多维度组合风险预警体系,推动风险管理向智能化转型,并针对高劣变率领域实施动态监测与及时干预;在“出口关”,实施分类分层处置策略,对暂时性困难客户灵活运用还款计划调整、展期重组等手段化解风险,对经营恶化客户则综合运用自主清收、司法追偿等多样处置方式,加快不良资产出清。截至2025年6月末,全行普惠贷款不良率为0.95%,较年初下降0.13%,普惠金融不良防控取得较好成效。

纾困惠企有温度。积极服务存量小微客户,满足延期还本付息需求,推广“无还本续贷”,2024年以来累计为近千户小微企业办理续贷业务,有效纾解了小微企业年内还本付息资金压力。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减费让利,推动小微、“三农”客群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近三年普惠贷款利率累计下降110BP,以实际行动为小微企业发展减负赋能。

三明工行的普惠金融实践,是商业银行在山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有效破解了地理环境与经济结构带来的服务难题,构建了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普惠金融体系。未来,三明工行也将持续优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实践,探索更多可推广的经验,让普惠金融活水更好地滋养山区大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作者:周善君(中国工商银行三明分行行长)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8-12/doc-infksksi5308593.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工商银行:三明分行创新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