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孙国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如何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大课题。为此,需要金融理论工作者作出不懈努力和探索。邢乐成教授的著作《普惠金融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不仅丰富了普惠金融理论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理论,更为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出了普惠金融“范式革命”的分析框架
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普惠金融“范式革命”的分析框架。普惠金融范式革命,是指普惠金融的出现是金融深化的重大事件,它超越、改变了传统商业金融原有的信念、价值取向和技术标准。第一,从范式的信念要素看,普惠金融体系中所有参与者共享的信念是大同、和谐与包容理念,它超越了传统商业金融信仰“赚钱”和单一商业化的诉求;第二,从范式的价值要素看,普惠金融的价值取向是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它强调金融伦理和社会道义,超越了传统商业金融只为富人和高端客户服务的价值取向;第三,从范式的技术要素看,普惠金融的技术范式,是基于“大数据、金融科技和赋能平台”的微贷技术生态,它改变了传统商业金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核心的技术范式。凡此种种,普惠金融范式无论从世界观还是方法论上看,都是对传统商业金融的反思和扬弃。
二、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
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是普惠金融理论的重大问题。本书基于集合的分析框架,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决定的理论解释。基本观点是:把全体融资需求人看作一个集合X,金融制度供给只能覆盖一部分称为集合A,它为集合X的一个子集。集合A称为制度集,其边界称为金融制度边界,集合A外边的融资需求人,即集合X-A为制度无法提供资金的融资需求人。中小企业融资难指的就是中小企业作为融资需求人被排斥在集合A之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是要缩小集合X-A,其路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改革和完善现有的金融体系以扩大金融制度的边界,提高商业金融的包容性,下沉和延伸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在集合A之外构建新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方向就是发展普惠金融,用普惠金融理念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和间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金融制度边界理论的提出,给出了一个决定金融制度边界扩大或缩小的理论解释,不仅丰富了普惠金融理论和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找到了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
三、提出了金融生态圈理论模式
本书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金融生态圈理论模式。其理论解释是:从梳理产业链入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技术支撑,通过赋能平台、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核心企业的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针对生态圈所有共同特质的企业去做金融解决方案。金融生态圈理论模式,虽然只是描述性的,但它基本上给出了一个可复制性产生小微金融解决方案的理论解释。在此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本书以“普惠贷”“融金贷”专属金融产品为分析案例,详细解构了“普惠贷”“融金贷”全流程操作过程和应用场景,得到了小微客户、核心企业、合作银行、赋能平台和地方政府的多方认可,有效解决了普惠金融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该模式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金融基础功能主义原则设计的,可以作为普惠金融的实践指引。
(孙国茂,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