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使命。强化可持续理念,做好普惠金融的民生文章,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的民生金融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当金融资源向教育领域倾斜,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支持,就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全民素质,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在医疗健康方面,推出医疗分期、商业健康保险等产品,不仅缓解了患者就医资金压力,还能推动医疗产业的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进而提升劳动人口的生产力。对于养老保障,开发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产品等,能够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繁荣,使老年人安享晚年,同时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在农业支持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供给,提供农业贷款、农村保险等,有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普惠金融的本质在于弥合金融服务鸿沟。当前,我国仍有1.4亿小微经营者、2.9亿农民尚未充分享受基础金融服务。通过创业贷款、风险投资等工具,小微企业3年存活率已从48%提升至67%,创造就业岗位2200万个;住房金融产品使城镇住房自有率达89%,较10年前提升21个百分点;无障碍金融服务覆盖85%县域残疾人,老年专属理财规模突破5万亿元。这种全覆盖式服务网络,是社会公平的具象化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作为民生金融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让金融服务更加公平、可及,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那些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困难人群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创业就业方面,普惠金融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贷款、风险投资等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扶持小微企业茁壮成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在消费金融领域,合理满足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能够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拉动内需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于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金融支持,如无障碍金融服务、老年专属理财产品等,保障他们的权益,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深入剖析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业务展现独特稳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长期维持在0.3%-0.5%,显著低于商业贷款平均水平;教育金融资产逾期率不足1.2%,在经济波动中呈现逆周期特性。这种稳定性源于民生需求的刚性特征,使金融机构得以构建抗风险资产组合。数据显示,普惠业务占比超过35%的银行,系统性风险敞口缩小42%。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导资本流向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可规避房地产、资本市场过热带来的结构性风险,形成金融与实体的良性循环。对金融机构而言,普惠金融已从责任升维为战略选择。消费者对ESG的关切度3年内提升73%,践行普惠金融的机构客户净推荐值(NPS)高出同业28个百分点。如某股份制银行通过“银发金融”产品线,带动中老年客户AUM增长290%;新型互联网银行依托大数据风控,使小微贷款审批时效压缩至3分钟,服务成本降低58%。这些实践印证,普惠业务既能创造社会价值,又可开辟蓝海市场,实现义利共生。
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其覆盖范围之广,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从城市到农村,从富裕阶层到困难人群,无所不包。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衡量一个金融体系是否健康、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当金融服务能够真正覆盖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避免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社会层面来看,持续做好民生金融,尤其是普惠金融,是缓解社会不平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为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个体工商户等提供平等的金融机会,如小额信贷、储蓄、保险等基础金融服务,能够切实缓解资金短缺对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的限制,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有效减少社会贫富分化带来的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民生与普惠金融、金融“五篇大文章”存在深度耦合。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年增长380%,直达经济毛细血管;在防控风险层面,服务1.2亿长尾客户形成风险分散效应,使银行体系抗冲击能力提升34%;深化改革进程中,数字普惠倒逼78%的银行完成线上化转型;对外开放方面,外资机构在华普惠业务投资额年均增长45%,成为国际资本参与中国市场的关键切口。这种多维协同,彰显普惠金融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构建“三维驱动”体系:制度层面,将普惠指标纳入监管评级,要求商业银行普惠贷款年增速不低于15%;技术层面,运用AI精准画像使服务覆盖率提升至96%,区块链技术使供应链金融违约率下降47%;生态层面,政银合作推出“新市民金融计划”,覆盖2.8亿流动人口,社区金融教育网络延伸至88%行政村。这需要金融机构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再造业务流程,更需社会各方形成合力。
强化可持续理念,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是金融行业肩负的重大使命,也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惠民生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石,只有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小微企业之中,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孙兆东(经济学者、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资金资管教研团队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