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主动担当作为 持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普惠金融作为“国之大者”,不惧挑战,迎难而上,主动担当作为,持续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不断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交出了一张张非常亮眼的成绩单,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关系着民生福祉,被寄予了更多、更高期望。未来,要持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共同富裕,不断释放中小微弱经济体的巨大发展潜能,为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驾护航。

普惠金融规模、质效同步提升

支持中小微弱经济体发展“更有韧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银行、保险和证券在内的各类机构纷纷参与发展普惠金融,并将其作为重大任务,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民生服务和专精特新的金融服务,自此普惠金融正式步入规范的金融政策体系之中。新时代十年,中央和国家部委积极推进相关顶层设计,先后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详细阐述发展普惠金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全方位地为引导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普惠金融发展不仅取得巨大进步,也开始走上了追求规模、质量、效益相平衡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2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全球普惠金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多项普惠金融指标增长明显,较多核心指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政治引领、政府推动和政策激励的作用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有效呈现了“量增、面扩和价降”的良好态势。在“量增”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比上年末低0.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61万亿元,同比多增1.03万亿元;普惠小微授信户数6166万户,同比增长9.1%。在“面扩”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人均持有银行卡6.93张,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4张;ATM机具84.55万台,每万人拥有ATM机具5.99台,同比下降5.63%,基本实现了支付服务全覆盖,有效解决了金融服务“最后一百米”问题。在“价降”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78%,较2022年下降0.47个百分点,利率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处于历史低位。

有了普惠金融取得的长足进步,中国不仅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多层次、广覆盖、有竞争力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也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领先全球的创新经验,更帮助了中小微弱经济体抵住了疫情考验和风险冲击,熬过了至暗时刻,使其充分享受到普惠金融发展红利,并具有了更强的发展“韧性”。

中小银行风险逐渐收敛

防范应对风险挑战“更有底气”

尽管中小银行当前仍存在一些风险点,但随着近一段时间内在经营发展和改革化险中取得的积极进展,其面临的有利条件要明显强于不利因素,2024年有望持续保持稳健发展势头,防范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依然很足。

(一)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上升,信贷资产质量基本保持平稳。在盈利能力方面,城商行和农商行资产利润率的上升抵消了净息差的下降,息差收窄未对盈利能力造成较大拖累。受基数效应影响,2023年四季度末,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56%和0.54%,同比均上升0.02个百分点;受贷款定价下降和居民存款定期化拉高负债成本影响,2023年四季度末,城商行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57%和1.90%,同比下降0.10个和0.20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城商行和农商行净息差将继续收窄。在信贷资产质量方面,受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的影响,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明显改善,农商行不良贷款率略有增加但风险可控。2023年四季度末,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为1.75%,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为3.34%,同比回升0.12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2023年年末,农村金融机构(含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在银行业仅占13.33%,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占银行业的26.73%。就资本充足率而言,随着城商行和农商行专项债发行量的增加,其资本充足率企稳回升。2023年四季度末,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3%和12.22%,虽然农商行同比有所下降,但环比均在回升,分别回升0.09个和0.15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有16个省(市)共发行19只中小银行专项债,累计发行规模超2000亿元,创下新高。

(二)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基调下,“抱团取暖”成为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主流趋势。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实施高强度监管,推进城商行和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和风险化解,不断彰显维护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心。2023年全年,中小银行宣布进行解散重组的多达30余家,目前来看,通过兼并重组这种市场化手段来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已成为一种普遍做法。除此之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通过“一省一策”方式加速推动农信社深化改革。截至目前,浙江、辽宁等多个省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实力和金融生态环境,先后挂牌成立了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辽宁农商行、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海南农商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海南也已同意筹建省级农商行,农信社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分省分类推进农信社改革化险”。由此可见,中小银行改革是2024年金融改革的重头戏,未来贵州等其他省份也将陆续推进农信社改革,预计以农商联合银行模式为主。

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数再现回升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信心”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其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占据了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作用功不可没。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较上季度上升0.2点,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与2023年同期持平,但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进一步从分指数来看,在发展信心方面,随着系列稳增长惠民生政策的集中发力和“精准滴灌”,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有所提振,一季度末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8.9,环比上升0.2点。在市场预期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企业生产需求稳中有升,逐渐回暖,一季度末的市场指数为81.2,环比上升0.3点。在融资状况方面,随着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降低,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推出以及授信额度的增加,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一季度末的资金指数为101.0,环比上升0.3点,说明实体经济融资状况明显改善。在劳动力供应方面,随着节后企业复工复产加快,人员及时返岗,一季度末的劳动力指数为106.1,环比上升0.1点,供应状况得到改善,需求保持平稳。在投资意愿方面,随着民间投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增强,一季度末的投入指数为83.3,环比上升0.2点。从经营成本和经营绩效来看,受市场竞争激烈、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季度末的成本指数为112.7,环比上升0.1点,仍居高不下,效益指数为74.2,环比上升0.1点,仍有待提升。

“普惠金融—景气指数”有所改善。从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和中国建设银行最新联合发布的数据来看,2024年2月末,“普惠金融—景气指数”为49.3点,较1月上升0.1点,连续3个月保持增长态势,并升至2021年10月以来的最高值。进一步从分指数来看,在经营方面,2024年2月末的小微企业经营景气度指数为49.2点,与1月基本持平,保持2020年以来的最高值。其中,经营绩效指数保持上升态势,处于景气区间;经营投入指数保持上升态势,劳动力需求小幅上调;小微企业活力保持平稳。在融资方面,2024年2月末的小微企业融资景气度指数为49.4点,较1月上升0.3点。其中,小微企业融资规模和融资满意度均有明显上升,融资成本保持平稳,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持续发力。这些数据再次证明,随着“普惠金融—景气指数”的持续回升,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整体回升向好,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也在逐渐增强。

总体来看,2024年以来,在政策组合拳“真金白银”的有力支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持续增多,回暖势头不断增强,中小微企业显示出持续向好的态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明显增强。相信中小企业将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步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强有力的“引擎”。

普惠金融发展形成新模式

乡村振兴和经济绿色转型“更具潜力”

(一)数字化成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与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银行业普遍加快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加力数字化转型,不断推动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线上渠道的高度融合,完善金融服务场景化、智能化建设,打破线上线下服务藩篱,金融消费者存款、取款、支付更加方便快捷。据不完全数据测算,2023年银行业信息科技投入已超过3000亿元,其中六大行共计投入1228.22亿元,同比增长5.38%;银行离柜交易笔数达4914.39亿笔,同比增长9%;银行业离柜交易总额达2363.82万亿元,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3.86%。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银行业也积极推动流程优化改造,疏通农业产业链各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的卡点堵点,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九大方面的金融服务力度,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2023年年末,我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0.2个百分点;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9.24万亿元,同比增长18%;832个脱贫县各项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85%;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爆发式的突破与规模性的普及,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兴起,并成为解决普惠群体融资难融资贵、推动农村六次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据调查了解,2023年年末,网上银行已利用“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精准识别来自2600多个县域的260万农户的耕地面积、种植作物及长势,预测其农作物产量、产值,并累计授信额度638.8亿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到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未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将更具“潜力”。

(二)绿色发展是普惠金融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随着党中央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成为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鲜明底色,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普惠金融发展之中。近年来,银行业积极加强绿色金融领域的产品与业务模式创新,持续增加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企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投放力度,不断推动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提升绿色普惠金融服务质效,赋能绿美中国建设,将“绿水青山”更有效地转化为“金山银山”。2023年年末,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48万亿元。今年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未来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必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亿万人民要齐心协力,推动普惠金融质效持续提升。未来,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继续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样才能“更有韧性”地支持中小微弱经济体发展,“更有底气”地防范应对风险挑战,“更有信心”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具潜力”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经济绿色转型,才能不断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迎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成果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宋芳秀.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历程、挑战与应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01):44-50.

②张栋浩.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坚持走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道路[J].财经科学,2023(12):10-12.

③张珩.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性困境与对策建议[J].东方论坛,2023(02):106-119.

④邢乐成,邢之光.普惠金融:一次全新的“范式革命”[J].东岳论丛,2022,43(02):147-154+192.

来源:金融时报

https://finance.sina.cn/2024-05-06/detail-inaufyzc3361761.d.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主动担当作为 持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