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大好
普惠金融事业正在祖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中小银行的下沉趋势仍然是金融界的主旋律,农信社和农商行正在自己的特长基础上加快引进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大型银行甚至超级银行也掀起了一场以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为标志的貌似正规战的普惠金融新浪潮。在保险领域,已经有几家保险公司撸起袖子准备投入这片蓝海。证券行业也传来令人鼓舞的消息,有证券公司开始发行带有扶贫色彩的债券,拟上市公司在贫困地区可以获得发行IPO的绿色通道。在非银行甚至非金融的信贷领域,小贷公司已经从行业困境中慢慢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出路。
数字普惠金融领域更是异彩纷呈,中国人的新型支付手段让全球人士大跌眼镜。数字化理财、网络保险以及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征信产品尽管引发诸多议论,但其强大生命力以及独特价值已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
可以预见,以此态势推进的普惠金融事业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并加速美好目标的实现。
当然,在欢欣鼓舞的氛围中仍需保持足够的清醒。与国际经验相比,中国的普惠金融实践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尚付阙如。由于中国特定的国情背景,非营利组织发展比较迟缓,在其他国家主要依赖非营利组织推动的事情,在我国只能依赖企业或政府来完成。这就带来一些派生的问题。比如企业一般唯商业利益为是且有较强的时间压力,这就使得原本可能需要公益性社会企业慢工出的细活异化成急功近利的商业快餐。如果让政府来做,往往效率很高,但却失去市场和商业可持续的势能,况且,廉洁自律亏欠的土壤上扭曲和变形也是可以预期的。
今年有机会参加CAFI组办的在亚洲三国的学习访问,了解国际普惠金融领域非常著名的几家机构,其中孟加拉的BRAC和印尼的BRI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BRAC可能是全球致力于普惠金融事业的最大非营利组织,除了小额信贷业务之外,还有不少其他业务活动,旗下涵括银行、教育、零售等行业大大小小的企业,各类雇员多达11万人,其中72%为女性。它的模式是一旦确认贫困群体缺乏相关社会资源,不管是金融服务还是教育医疗等,它都一应俱全地去提供。
BRI也很有特色,它是一家从国有银行转型的专业从事普惠金融的银行,如今已自己发射了卫星以覆盖印尼1万多个分布广泛的岛屿。有趣的是,尽管BRI的经营状况一直不错,但针对微型金融最大的成本是人力成本这一特点,它建立了代理商制度,让经过严格挑选的最优秀客户成为银行的代理营销员,从而降低成本。这充分说明,即使从事普惠金融数十年,经验丰富、全球领先,仍需不断进取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这些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普惠金融既非仅限融资,更非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进取、不断提高,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
当我们确定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微弱”的时候,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对中小微弱来说,金融只是一方面的痛点,更重要的是能力问题。
比如弱势群体中的家庭大多对金融服务敬而远之,或感觉非常神秘。究其原因,更多地是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匮乏的问题。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是涉及到企业商业模式、竞争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等一系列要素,决非给一笔贷款就能做大做强那么简单。
即使在金融范畴,普惠金融也不仅仅局限于小额贷款。中小微弱是由若干个细分市场组成的,有必要对每一个细分市场作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安排。
大量调研证明,中小微企业往往更需要有价值的股权类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或者具有创新特质的众筹等融资模式。换言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条件。今年的绿皮书对这些问题都有所涉猎。
国际上关于能力建设的文献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大多聚焦于家庭的金融能力建设,比如金融教育和金融素养。中国的实践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家庭的能力建设还只是普惠金融基础层面的内容,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建设可能更为重要。
从事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各类机构,不管是持牌的金融机构还是虽非持牌但却实实在在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都有一个能力建设的问题。若这些机构自身能力平平,秉持病态的公司治理和模糊的战略定位,我们很难预期它们能够有效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再进一步,提供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以及执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各级政府机关和监管机构也有能力建设的问题。
甚至从国家层面看,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制订、实施、评估以及协调,都牵扯到大量与能力相关的因素。比如在中国的背景之下,如何调动现有金融体系资源特别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就是一项亟待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在为中小微弱服务的过程中,监管机构如何针对细分市场作出细分的监管安排,则是更大的挑战。
另外,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无论是家庭、机构还是政府,都面临着全新的场景,这实际上亦是能力建设的课题。
总而言之,能力建设是一个浩大的题目,今年的绿皮书侧重于探讨普惠金融与能力建设的相互关系,至多是破了题,预计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将纷至沓来。若如此,我们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汇聚了一批对普惠金融感兴趣的学者及学生,这是可喜的现象。我们在今年的绿皮书写作之初就考虑把这些研究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并甄选确定了参与本年度课题研究的写作团队。所以,今年的绿皮书也是全国普惠金融研究力量的一次聚集和展示。我相信今年研究报告的整体质量有明显提高,希望读者也能给予同样的肯定。
来源: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作者:贝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