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贷款太方便了,前后不过一分钟。”福州福立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凭借社保信息等多维数据,公司获得了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近70万元的融资,顺利备货。
让企业享受到“一分钟融资便利”的是该行“智慧快贷”线上融资平台,通过对接城市政务数据并以此作为放贷依据,大幅提升了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截至目前,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线上普惠贷款占比已超90%,随着技术升级,千万小微企业享受到了“数字红利”。
回顾过去10年,数字化赋能是我国普惠金融领域的一个亮点。10年来,我国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保险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平民化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得以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制度得到完善;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惠及了千家万户。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69.2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数字化使得普惠金融的可及性显著提高。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可得性也有了新的含义。”业内专家表示。数字化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半径,使金融服务能以较低的成本触达边远、农村地区。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逐渐成为厚植客户基础的品牌业务。
数字化为普惠金融带来新动能
数字化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曾恋云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技术与科技平台的发展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减少其获客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技术的高速优化迭代也使其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普惠金融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有别于传统普惠金融的突出优势,其原因在于大量地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可得性和可控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数据的使用和业务线上化发展让普惠金融的成本更低、触达更深。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持续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进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有效突破地域、层级等时空限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险”问题,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实现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数据显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大型银行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均达到60%左右。2021-2023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
保险业也在借助数字化赋能,打造更加便捷的普惠保险服务供给体系。保险公司借助新兴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推动保险产品的销售场景由线下向线上转移,降低了保险产品的交易成本,重塑了客户理赔体验。
世界银行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调查显示,我国移动支付比例由2014年的38%提升到了2021年的8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初,我国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率为79.0%。数字支付的飞速发展、银行数字化机具的普及以及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铺设,都为普惠群体获得更进一步金融服务打下了基础。
“信用体系的广泛应用,也与数据的可得性的改善和数字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表示,信用体系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能够解决金融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担保和抵押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当前各地以大数据和数据技术为基础,建设了各类信用信息平台,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覆盖面,使得金融服务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触达农村、边远地区等普惠目标群体。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普惠并非仅强调数据与线上。业内专家认为,线上化服务也有自己的服务边界,在推动普惠金融业务方面,金融机构仍然需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从不少地区实践来看,银行客户经理深入街区,与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近距离对接的“跑街”模式以及对小微企业数据的挖掘和处理运用的“跑数”模式同样重要。
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现在的理赔的确是快捷了。线上没有上传任何诊疗资料,申请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理赔金!”
日前,重庆北碚区澄江镇的陈女士因病住院,出院后,在中国人寿工作人员在线指导下,陈女士通过手机APP申请了快速理赔。在“重庆快赔”板块,仅仅33秒,系统就自动处理并办结赔案,陈女士收到了9558.82元医疗理赔金。
这正是数字化带来的理赔新体验。仅今年前8个月,重庆市已累计有9.8万人次享受到了“重庆快赔”服务,获得赔付超1亿元。借助数字化之力,保险公司正在积极提升服务质效,让普惠的健康险保障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真实需求。
数字化保险稳步发展,数字信贷规模大幅增长,数字支付已经成为绝对主流的支付方式,在数字化的背景下,面对长尾客群的财富管理等多样金融产品也有了更多发展空间。供应链金融、智能投顾、普惠保险、数字银行……10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逐渐丰富,逐步建成了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从主体来看,科技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在数字普惠领域充当了“鲶鱼”。银行业、保险业持续加快数字化赋能,大幅扩大服务半径,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能。消费金融公司也不甘人后,借助大数据、自动化、生物识别等数字化手段,开发智能推介等新模式,满足了青少年、老年等更多群体的金融消费需求,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
10年来,我国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行政村光纤和4G通达率均从8成多提升至98%以上;《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发布,筑起了数字普惠金融市场规则和制度围栏。
“今天,数字普惠金融已经形成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科技企业等为服务主体;以供应链金融、智能投顾、消费金融、普惠保险、数字银行为服务途径;以乡村振兴、绿色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社会低收入人群和新市民为服务对象;以支付体系、信用体系、资本市场等为基础设施;以政策体系、法律体系等为制度保障的生态系统,成为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枢纽。”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说。
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下一步,要加快构建多层次数字普惠金融市场,需要政府、银行、社会多方发力,协同推进,综合施策,打造数字金融新生态。
深挖数字普惠金融潜力
业内专家普遍表示,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力还有很大空间。
“数字化给拓展金融服务带来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也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曾恋云告诉记者,现有的数字化普惠保险、数字化财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拓宽业务的边界。此外,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手段和优势赋能客户,帮助提升普惠群体的财务韧性与金融健康程度,也是给自己创造优质客户。
例如,中和农信农业集团长期为农村客户提供农机培训,帮助其提升技能,也是创造潜在的金融需求。微众银行搭建起数字平台,帮助小微企业分享名片与项目,借助场景为其撮合交易,利用平台优势赋能客户,实现“双赢”。
此外,专家提到,要加快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新机制,逐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特别是,金融机构要加快自身组织变革,持续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资源配置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效能。”董希淼说。
对银行机构而言,要深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加强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持续提高首贷、信用贷款比例,并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惠民保等普惠型商业保险的热销也佐证了庞大的“长尾群体”存在潜在保险消费的需求。保险行业应抓住数字技术在商业保险领域应用的优势,加快传统保险业务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在保费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开发更多产品满足更多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的保险需求。例如,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可以探索以村镇为单位,开发团群体互助型产品以对抗风险。
在风险管理层面,金融机构要借助小微担保体系建设和农村征信体系建立,探索适合小微和“三农”业务的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
“普惠金融各参与主体要坚持金融科技引领,打造更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董希淼建议,一是要完善并加大政策支持,例如,建立健全普惠金融评价指标;对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和定向支持;改善普惠金融风险补偿环境等。二是要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多层次、差异化普惠金融体系。三是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降低各类机构的运营成本。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余嘉欣
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yh/shd/202312/t20231214_28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