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命脉。回顾即将过去的2023年,从金融监管体系重磅改革,到一系列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力度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再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建设目标,通过不断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将目光投向大湾区,广东表现出“金融强省”应有的定力与张力,以金融之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紧跟政策脉动与行业发展态势,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指导下,南方都市报、N视频、湾财社举办的2023年湾区金融高峰论坛将于12月15日落地广州。本届活动以“创新服务促发展 金融书写新征程”为年度主题,深入关注乡村振兴、普惠金融、金融赋能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议题。
结合论坛议题,南都·湾财社记者日前到多家银行机构进行了调研,了解到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已经成为推动普惠金融下沉的行业共识,亦是广东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数字普惠服务领域正不断拓展至乡村振兴、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等场景,以提升普惠重点群体金融服务覆盖面与精准度。
保持增量扩面态势 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普惠贷款意愿增强
在针对十余家广东地区银行机构的调研中,南都·湾财社记者发现,当前银行机构对小微和民营企业普惠贷款的意愿和能力显著增强。多位受访对象也表示,“增量、扩面、降价”成为了各大银行发力普惠金融的三个关键词。
对此,一组最新数据给出了佐证:截至2023年9月末,辖内(广东省内除深圳市外,下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06%。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5.20%。辖内民营企业贷款余额6.1万亿元,同比增长13.70%;有贷款余额的民营企业户数287.1万户,同比增加33.5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辖内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利率3.59%,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03%,同比下降0.44个百分点。累计为民营企业承担或减免的信贷相关费用达到2.75亿元。
普惠贷款高增长态势的背后是监管政策的密集指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该局累计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相关政策文件60余份,运用好窗口指导、定期通报、督导考核等监管“工具箱”,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普惠金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从微观层面来看,不少银行也在多个维度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数据的突破。“截至今年9月27日,我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近5年来,该行已累计投放1.5万亿元贷款,服务超100万户小微企业、个体户。
今年11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降低制造业成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业务。围绕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需求,银行业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黄海晖表示,该局联合人民银行印发专项通知,督导辖内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已延期贷款到期后的接续安排,根据企业经营情况采取续贷等方式尽力满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需求。截至三季度末,辖内小微企业续贷余额超2500亿元,同比增长26.38%。
“截至2023年8月底,我行小企业无还本续贷业务结余超66亿元,本年净增近10亿元。”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为短期经营周转困难、有还款压力的中小企业主动推出无还本续贷服务,解决了企业转贷资金难题,有力保障企业经营的稳定和连续。
此外,南都·湾财社记者还在调研中了解到,今年人民银行总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同时,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实施期限从2023年6月末延长至2024年末,并进行优化调整。“我行将按照总行部署,继续推动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
推动资金精准下沉 “金融之智”创新重点群体服务模式
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是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南都记者调研发现,多家银行机构锚定重点领域和消费热点,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和推广,通过深化“银税互动”业务、开辟绿色审批通道、配置专项额度等方式,持续加大对制造业、乡村振兴等领域信贷投放,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今年以来,广东银行业创新银企对接双访模式,开展“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活动和“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对接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记者从监管部门获悉,截至三季度末,辖内机构已累计走访对接企业16.52万户,其中发放贷款3.45万户,贷款金额达635.75亿元。
谈及小微企业资金融通,招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广州市小微企业的不同情况,招商银行创新推出不同场景下的贷款产品,例如政府采购场景下的政采贷、供应链上下游场景下付款代理、信用证议付等,并按市场化原则,通过提供降低利率、展期或续贷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不同于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地区中小银行则是深耕本地,以点多面广的优势广泛延伸畅通金融服务网络的毛细血管。广州农商银行行长助理谭波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该行坚守支小发展定位,重点支持本地优质小微客户,探索形成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其中,为满足小微企业贷款时效要求,该行发力优化业务流程,简化授信资料,提高审批效率。
县域乡村是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主战场。记者了解到,在涉农金融服务方面,广东金融业搭建服务乡村振兴“三专”(专项动态报告、专项责任部门、专项联络员)制度,并加大了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共计推出乡村振兴相关金融产品200余个。
“自省委部署‘百千万工程’以来,广东省农信联社结合各地产业发展规划,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县镇村’领域,加强服务乡村振兴。”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吴为民表示,在明确资金投放方面,计划每年投放30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三年累计投放8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渔业高质量发展。
“线上+线下”双线融合 为普惠金融服务添“数字之翼”
近年来,在中央及地方多项有关普惠金融的政策文件中,“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成为高频表述之一。记者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了解到,广东银行业利用新兴技术与金融科技手段,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提供更广泛的融资渠道。目前,辖内已建立起“中小融”“信易贷”“粤信融”和“中征应收账款”信用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融资对接等智能服务。
“我行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通过数字增信用、数字强效能、数字提便利,开发出网贷通、技改贷、粤科E贷、粤农E贷、自动化审批等数字化产品。”广东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这些举措有效扩展了服务触达,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
今年以来,广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决策部署,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在这之中,“专精特新”企业被认为是激发创新活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从“融资”到“融信”再到“融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有可为。以广东中行为例,该行聚焦科创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轻资产、缺担保”的融资困境,创新知识产权融资质押模式,搭建知识产权评估合作机构库,建立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针对性打造了“中银广知贷”“中银知惠贷”等知识产权融资质押产品服务,助力科创企业“无形资产”变“有形资产”。
来源:南都·湾财社
作者:记者 王文妍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LJNMIU05129Q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