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田哲:初心如磐十余载,走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普惠金融旨在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对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工商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大行“头雁”引领作用,将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作为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方面,以更具普惠性的金融供给,奋力书写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答卷。

胸怀“国之大者”

初心不移书写时代答卷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工商银行始终紧扣时代所需,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为己任,与小微企业风雨同舟、携手共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发展普惠金融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工商银行积极落实中央部署,强化小企业金融业务部职责,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模式,落实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六个专”(专题规划、专项机制、专属产品、专门制度、专享系统和专业化分工)。同时,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段,搭建线上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产品创新。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按照监管部门工作要求,工商银行率先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在全部一、二级分行成立普惠金融部门,所有县域支行均可办理普惠业务。秉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工商银行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的发展理念,按照“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的发展思路,工商银行理机制、创模式、优服务、给资源,推动全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2019年,新一届行党委提出“做真、做实、做好、做活、做持久”的发展理念,坚持“普惠就是越过越好的每一天”,推动全行服务小微企业迈上新起点。2022年,工商银行“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规划将普惠金融纳入集团发展重点,提出建设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标杆银行。

近年来,工商银行普惠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全行普惠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年平均增速超50%,客户覆盖面持续扩大。

加快“数字普惠”发展

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搭建数字普惠产品体系,提供多元场景化小微金融服务。产品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工商银行通过搭建“经营快贷”“数字供应链”“网贷通”三大数字普惠产品体系,将普惠金融服务嵌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各类场景。

其中,“经营快贷”依托“数据+模型”优势,打造智能小微信贷模式,较好满足小微客户“短小频急”融资需求。“数字供应链”覆盖产业链贸易链各交易环节,创新数字信用凭据等新型业务模式,缓解上下游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难题。“网贷通”支持居住用房、工业用房等各类房产抵押,办理简便快捷。

同时,在三大产品体系下,因地制宜创新拓展服务场景。比如,江西分行立足赣南脐橙生产区,推出“脐橙贷”特色场景,为赣南农户提供授信额度高、审批快、随借随还的资金服务;四川分行为商户定制推出“烟火贷”,助力餐饮等民生行业复产稳产;安徽分行围绕药业产业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根据中药材产新存货阶段性资金特点,设计创新产品“药商e贷”,较好满足当地药商小微客群金融需求。

此外,将普惠金融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有机融合。比如,针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积极对接各地科技主管部门以及高新技术园区,获取科技型小微企业清单、科创奖励、专利数量等数据,量身打造特色融资方案。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专属服务模式,开发专门评级模型,并组织专属顾问队伍开展专项活动。结合外贸新业态,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基于海关数据推出“跨境贷”,助企出海助力稳外贸促增长。针对绿色小微企业,运用数字信用凭据等创新金融工具,打造个性化融资方案。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触达体系,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渠道是金融服务的载体,普惠金融的“普”,渠道触达能力是关键。工商银行发挥科技、渠道优势,不断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网络,将普惠产品向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触达延伸,为小微企业提供随时随地、触手可得的金融服务。一方面,打造便捷快速的线上服务体验。将普惠金融服务嵌入手机银行、企业网银、“工行普惠”微信小程序等渠道,使小微企业7×24小时享受在线申请、在线办理的金融服务。聚焦农村市场金融、生产、政务等场景需求,打造工银“兴农通”APP一站式服务平台。针对小微客户融资时间急、频次高等需求,持续优化线上金融服务模式,实施标准化作业、自动化审批,支持客户自主申请,在线审批通过后即可线上提款、无需等待,省去客户往返银行时间与交通成本。

另一方面,做实线下服务措施,让服务近在咫尺、近在身边。依托全行11万名客户经理,逐步将全行1.6万家网点建设成为小微客户业务咨询中心、生态服务中心与价值创造中心,将普惠金融贴心服务融入网点厅堂。同时,持续在全行范围开展普惠金融标杆网点、特色网点建设,不断优化县域网点建设,设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让“您身边的银行”在乡土大地延伸拓展。

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构建合作共赢普惠金融新生态

坚持既融资金,又送服务。工商银行发挥集团综合服务优势,“全行办”与“走出去”相结合,将“融资、融智、融商”有机融合,为小微企业提供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融资方面,疫情期间推出线上信用贷款“用工贷”,支持稳定就业。制定加强小微客户金融服务和纾困支持的一揽子措施,精准支持疫情严重省市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外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积极减免小微企业办理业务的抵押费、评估费等费用,最大化让利实体企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易贷”平台开展对接,联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推出“国担快贷”业务,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缺信用信息、缺抵押担保的融资难题。

融智方面,深化与政府、企业、平台合作,丰富小微企业对公账户及结算、代发工资等一揽子服务,实现从单一金融服务提供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与小微客户互促互利、共生共长。推进“工银普惠行”“万家小微成长计划”“工行小微客户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进市场,围绕企业金融服务、内部管理、市场拓展等多元需求,为小微企业送资金、送政策、送商机、送管理。

融商方面,创新推出“环球撮合荟”“兴农撮合”平台,7×24小时向小微企业开放,免费提供产品推介、供需对接、融资支持一站式服务,促进资源要素整合,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与合作渠道。平台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万余家企业入驻,促成合作意向超2万项。

强化机制体系建设

激发普惠金融发展内生动力

健全专业化体制机制,夯实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基础。体制机制是普惠业务长远发展的基础。工商银行持续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完善业务长效发展机制,夯实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发展基础。一是不断增强敢贷信心,全面落实尽职免责监管要求,持续完善问责机制,保护从业人员积极性。建立并完善履职正、负面清单,进一步细化责任评议标准与流程,畅通异议申诉渠道,落实尽职免责和差异化风险容忍。二是持续激发愿贷动能,把普惠金融作为检验专业能力和政治担当的重要领域,将小微业务指标纳入各级机构和负责人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优评先、综合性奖项导向作用,强化从业荣誉激励,提升普惠金融从业人员荣誉感和获得感。三是有力保障能贷资源,强化信贷规模、营销资源、工资费用等配套保障,形成制度化安排,层层传导落实至基层,激发从业人员内生动力。四是持续提升会贷能力,全面深化数字普惠发展,坚持线上与线下合力、专家与系统共治,持续完善线上三大产品线和一体化服务渠道,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和专员队伍建设。强化系统培训和实战锻炼,打造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普惠专业“铁军”。

优化适配的风险管理体系,以经营能力保障普惠业务行稳致远。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底线。工商银行始终把普惠金融风险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普惠贷款经历周期考验,不良率目前保持在千分位,资产质量位列业内较好水平,为普惠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发挥科技风控效能。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整合内外部数据信息,建立健全“1(客户)+N(产品)”多维度信用风险监测体系,打造以“数据驱动、智能预警、动态管理、持续运营”为特征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普惠业务风险管控的精准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坚持与专家治贷相结合。加大对线下“活情况”“实信息”搜集,强化线上线下交叉验证,有效识别风险。做好前中后台部门联防联控,不断强化普惠金融合规经营管理能力,筑牢风险合规底线。持续优化贷后管理流程,完善智能催收、核销评议等配套措施,提升不良资产处置实效。

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2023年第9期

作者:田哲(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乡村振兴办公室)总经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田哲:初心如磐十余载,走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