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量质并重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近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普惠性持续增强,助力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脱贫攻坚等取得积极进展,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精准发力,普惠金融发展量质并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引领金融业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过去十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显著提高。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授信户数超过5389万户,同比增长31.7%。2022年1月至9月,共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2255.1亿元、“三农”专项金融债券214.2亿元。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6月末,专属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

在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上,过去十年,我国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如代理模式、微型金融模式的指标体系等;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设立改革试验区,开展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世界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成果显著,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扩展到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有效地缓解了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打通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我国普惠金融还重点关注包括创业担保、农户生产经营、助学、脱贫等领域,实现量质并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金融机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为29.91万亿元,同比增长20.8%,这一规模在近几年持续增长。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7.4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602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9794亿元,同比增长14.5%。

加大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完善普惠融资信用生态

过去十年,我国逐步形成多层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普惠融资信用生态持续完善。截至目前,我国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已逐步发展成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在加大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方面,近年来,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普惠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台了一系列货币信贷、差异化监管和财税政策,不断强化正面引导和负面约束,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实现增量、扩面、提质、降本。

在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方面,今年5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2万亿元,占人民币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0.0%,较2017年末开始有统计以来高3.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较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高15.8个百分点。覆盖面上,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达4456万户,是2017年末的3.3倍。价格上,2021年12月份对普惠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较2017年同期下降 144个基点。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表示,我国普惠金融长期秉持利率趋低发展和保本微利模式。也就是说,在提供普惠金融有偿服务时,不得哄抬利率,同时实现成本可负担。从长期看,与通货膨胀和同期银行信贷利率相比,普惠金融利率基本保持长期稳中下降趋势。特别在数字化时代,金融机构借助数字化手段,不断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边际成本更低的金融信贷,促进资金效用最大化、产品利率最小化,降低了借款机构和个人的融资成本。

积极发展数字普惠,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

十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我国积极发展数字普惠,在有效解决金融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等背景下,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提高服务质效。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四年间,全国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平均增速达到25%,授信户数达到3358万户、实现翻番,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累计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互金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互联网银行也积极布局,在远程开户、线上支付、网络转账方面提供更简单、更快捷的服务,在风险分担机制、支付结算程序、抵押担保条件、个人增信方面大胆创新,解决使用不足、效率不高问题,开拓数字金融新局面。

例如,腾讯金融科技、度小满金融、平安普惠、乐信科技、京东数科、信也科技等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细分场景和客户,设立了代理机构、助农取款服务点和流动金融服务站,提供了“投融资+信息分析+电商+物流+支付结算”一站式服务,发挥出网点、人才、地缘、业务优势,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范围和效能,利用线上化、智能化服务不断降低金融产品利率,助力商业银行投放利率更优惠的小额信贷,解决地域偏远、农户分散、物理网点不足问题,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农户、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并过上温饱有余的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珩表示,“借助数字技术,银行可以准确获取到更多客户的‘软信息’,提高其对消费者金融需求的感知,进而开发出与客户需求更为匹配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此外,借助数字技术,银行能主动挖掘出不同类型客户的金融需求,以此为不同客户群体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实现‘千人千面’。”

张珩还表示,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来看,一方面,要精准定位,多措并举地让小微企业跨越“金融鸿沟”获得精准服务,实现信贷投放以“量增”带动“面扩”和“价降”;另一方面,应继续加强技术攻关,打通普惠金融信贷业务中的堵点难点,帮助金融服务“提质降本”,为商业可持续性汲取动力。

来源:新华财经

作者:记者 韩婕

https://thinktank.cnfin.com/zjgc-lb/detail/20221102/3734812_1.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量质并重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