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故里,梁邹清风。邹平是北宋名相范仲淹成长的地方,“先忧后乐”的范公精神在这里源远流长。作为扎根三农、服务地方的农村金融机构,邹平农商银行聚焦百姓最关切、最需要、最困难的问题,将普惠金融之光撒到城镇乡村、田间地头,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将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送到百姓心坎上,打造“老百姓身边的银行”。
“杏”好遇见你:支持农业发展出实招
去年,家住黛溪街道办事处张高村的刘大爷种了六亩水杏,正逢风大,水杏长得密,风一吹,水杏之间互相摩擦伤痕累累,品相欠缺导致滞销。片区客户经理了解到情况后,将水杏上线到邹平农商行智e购商城,短短半月就卖出2000余斤,增收1.5万元。“我还在为这六亩的水杏愁得睡不着觉,农商行的及时雨就洒到了田间地头。”张大爷激动地说。
一直以来,邹平农商银行始终把农业生产、农民增收问题放在心尖上,围绕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强与省农业担保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宣传普及鲁担惠农贷等政策性信贷产品,搭建绿色通道,简化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将好的惠农政策、信贷产品送到农民手中,用实际行动助推当地产业升级发展。
统筹“五大渠道”:提升信贷服务质效施实策
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基层三农和小微企业享受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该行发挥网点多、从业人员多、服务渠道广的优势,打造了普惠金融工程、网格化建设工程、产品创新研发工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在共建平台搭建上,该行以党建共建为载体,建立三级联动共建机制,与财政、税务、各镇街党委签订共建协议,开展整镇授信战略合作,推动基层党建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服务网格建设上,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在全市各乡村建立了24278个服务网格,每个网格设置网格管理员,实现专人管理,专人服务。依托网格化管理,搭建了整村授信、四张清单对接、客户经理驻村、金融夜校载体,加大信贷投放,解决百姓贷款难、担保难的困境,提高信贷获得的便捷性。
在服务渠道搭建上,创新线上线下两大服务模式。线上推出了“信e贷”办贷模式,实现线上全流程自动化办贷,秒批秒贷,零人工干预;线下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为社区居民和客户提供“金融+生活+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发挥“金融管家”作用、“金融专家”优势和“生活亲家”特色,为客户办理存取款、社保代缴等基础金融服务,开展反假币、反洗钱等金融知识宣传,提供代购商品、无线WIFI等生活便利。
在产品创新设计上,不断研发新产品。“我们配备了专门研发团队,不断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加强产品创新。可以说,老百姓有什么金融服务需求,我们就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零售金融部总经理张凌之如是说。目前邹平农商银行共有“商易贷”“农易贷”“薪易贷”三大类40余个贷款品种,基本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和百姓所有的信贷服务需求。
践行社会责任:为群众办实事见实功
邹平农商行打造了“以物理网点为核心、以金融服务点为补充、以各类电子机具为延伸”的全覆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238个,为社区和村庄居民提供小额存取款、转账汇款、代缴新农保、发放补贴等服务。
针对农村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该行充分发挥“流动银行”的积极作用,全辖成立24支流动金融服务队,定期上门服务,让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开卡、密码修改、信息维护等业务。
针对小微客户群体,摸底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做好“加减乘除”,切实助力复工复产。即“加”大金融纾困,精准满足需求;“减”费让利,降低融资成本;“乘”势优化服务,丰富支持方式;“除”掉冗余环节,提升服务质效。通过全面摸排对接、开辟绿色通道、传达征信修正政策等措施,保证金融服务渠道不停顿、质量不降低、支持不断档。
与此同时,该行还积极开展“月行一善”志愿服务活动,以支部所在地为服务半径,每家支部设立3-5个“红色网格”,全行共确定100个“红色网格”,成立党员先锋队、党员责任区,开展免费义诊、爱心早餐、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凸显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设立“户外劳动者驿站”,配备休息桌椅、饮水机、应急医药箱、血压仪、雨伞等便民设施,为户外劳动者等人群提供遮风避雨、临时休憩的温暖港湾。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邹平农商银行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解决百姓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活富裕,用普惠金融之光照亮百姓前行的路,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书写农商华章。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通讯员 李超群
记者 王忠才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C8SU5M50530WJ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