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从金融韧性角度深化普惠金融发展

 

金融的本质之一是风险管理。从这个角度讲,被定义为“应对冲击的准备和应对冲击的恢复能力”的金融韧性,可以成为金融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金融韧性确实与日常管理、机会、掌控力共同组成了在国际上公认的金融健康的4个维度。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他们要实现财富积累是相当困难的,一方面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日常财务管理和理财的观念、能力;另一方面,维修房屋、疾病、家庭变化等带来的非日常支出也可能会抹去他们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导致阶段性的入不敷出。因此,有充足的现金和相对流动性的资产能够有效缓解由收入降低或支出增加给个人带来的财务冲击,是金融韧性的表现之一。同时,金融韧性的表现还包括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外部资金或信贷的能力,除了来自家人、朋友的支持外,各类金融服务的有效性也很关键。那么,对于金融弱势群体而言,如何激发金融韧性与普惠金融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金融韧性与金融服务有效性提升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在成为突破普惠金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

    金融韧性受到关注

“我国居民的金融韧性现状不是很乐观。从我们的调查分析看,大部分居民的金融韧性得分不到60分(百分之下)。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些特定群体的金融韧性状况,主要包括中西部地区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以及广大的农村人口。”在近日由广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主办的“2022中国财经素养教育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张红川分享了他目前所承担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有关财经素养与金融韧性的研究成果。这一结果基于5个调查问题,包括近一年来家庭收支状况如何、通过借款方式筹集10万元的难度有多大、在遭受意外后是否有信心拿出一定量的应急资金等。

在讨论金融韧性时,我们可以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金融体系的韧性,也可以衡量某个机构的韧性,但这些最终都会归结并落脚到每个个体身上。因此,在全球或多或少受到经济冲击的情况下,通过提高金融韧性来帮助每个个体应对挑战就极为重要。

对我国而言,提升金融韧性又有特殊的意义。从大环境看,金融多元发展对我国国民的金融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于几年前,现如今我国人均银行卡数量和交易量、信贷可获得性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参与度都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全球领先。多元供给就要求更多人具备不同来源资金的配置和管理能力,否则就可能在冲击下面临更为被动的局面;此外,多元金融服务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网络金融诈骗案件的出现,也考验着个体的金融韧性。从结构上看,我国金融韧性较差的群体正好是近年来金融部门破题的重点领域。一份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跟踪调查显示,灵活就业人群、农村家庭和个体户的金融健康状况相对落后。如果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提升其金融健康状况和金融韧性,那么金融机构就有信心为其提供更足额和更具包容性的金融支持,更好化解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过程中的部分障碍。正如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黄进在论坛上所表述的,所有的个体家庭和社区的金融健康有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利益和社会战略目标,在中国的制度和政策下,可以将其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现代化社区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完成一个从金融到社会的完整正向连接。

    金融韧性中存在商业机会

在论坛开幕致辞中,人民银行消保局副局长尹优平指出,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追求的新境界,推动国民金融健康建设对于破解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金融健康既与普惠金融、金融消费者保护各有交叉,同时从大格局看,它又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

因此,金融健康和金融韧性不仅有益于整体的金融稳定和政策实现,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讲,这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估潜在客户和自身服务效果的衡量标准,以此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我国普惠金融深化已到达了一定的瓶颈期。一方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服务覆盖率和数量的快速提升后,市场主体表现出来的有效金融需求增速变缓;这其中也有结构性变化的影响,例如农业领域规模化投资明显增多,而商业性金融在其中的支持力度有限;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更迭和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创新需要较长的探索和验证周期,金融目前在充分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群体、初创群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仍有难度。

跳出抵质押物、担保、基础信用信息等传统框架,金融健康状况和金融韧性实际上可以给金融机构一个完全不同的对潜在客户的评估方式;特别是对金融服务白户而言,基于其家庭收入、应急储蓄和风险防火墙等要素,金融机构可以从提供小额信贷开始,将其发展为有黏性的客户。同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了解客户金融健康和韧性的变化情况,掌握客户在其中的收益程度和满意度,并以此来进一步优化机构的服务方式和产品组合。此外,金融韧性也是一个判断行业客户风险的新角度,机构可以依据相关结果调整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和风控要点。

    对金融素养教育的启示

对财经素养和金融韧性的调研中,张洪川除了了解到全国的金融韧性状况外,还得到一个结论——财经素养对于金融韧性存在着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优化财经素养教育方式也可以提升弱势群体的金融韧性,帮助他们更好应对各类风险。

目前,我国由中国教育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Visa等组织和机构共同开展的“金社工程”已成为较大规模的以社区为本、推进金融素养和金融健康的系统性工程;另外,广东南粤的春风化雨工程、深圳的金融素养提升工程也在帮助个体和家庭的提升财经素养和能力,为其找到合适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实现普惠金融。

不过除了个别地区能够形成常态化的财经素养提升机制外,更多地区还是以非定期的宣讲活动、课程等形式为主,没有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引导,能够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

黄进在论坛上表示,上述这些活动很重要,但提升金融素养和能力不等同于办一些活动,也不等同于只提供一些狭义的、简单的和一般性的金融教育。如今,金融的功能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人生阶段,金融教育必须是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终身的、综合的服务,需要长期深入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发掘服务对象需求,以结果为导向、以证据为依托、科学地提供金融素养提升服务。

黄进和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金敏超也都建议可以以社区为支点,通过运用社区和金融部门资源共同提升不同群体的金融素养。目前中国报考社工证的有80万人,相较于金融部门可以用于支持金融素养教育的资源,社区可以从事金融健康和金融韧性服务的人数更多,成本也更低;并且他们往往也更了解每个家庭的基本状况和正在经历问题。因此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作为主力军,社会服务部门可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单位。此外,有关业内人士还提醒,金融消费保护部门也要坚守自身责任,就是要确保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且公平的金融素养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并进行有效监管。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宋珏遐

https://www.chinabond.com.cn/cb/cn/xwgg/zsxw/hgjj/20220707/160711563.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从金融韧性角度深化普惠金融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1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