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兰考的“普惠”雄心

 

从一开始就要考虑惠及长远,是兰考探索普惠金融改革的立足点。徐诺金把上述理念概括为三个对接:“一是普惠金融要与金融扶贫政策对接,我们知道金融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户的,政策力度很大,而与普惠金融方案对接后也能同时带动非贫困户;二是普惠金融要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对接,没有好的项目,空有资金也是白搭;三是普惠金融要与商业金融对接,普惠金融解决基础问题,而商业金融则是助力长期发展、扩大规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大多数时候,他们潜伏在血液里、意识里、文化里,在不经意的时候它们咆哮而出,而在漫长岁月里会暗自形成一股力量。

对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而言,这个基因是“实”。

这个基因写在50年前。彼时,实干是焦裕禄同志在面对黄沙野岭时,在面对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时,在知道自己要去最苦、最穷、最难的兰考时的毅然选择;在当代,产业实在、金融支持实惠、风控方法实际、政策体系务实则是兰考人在面对贫困大山,在面对产业失衡困境,在面对“小微融资难、贵、慢”这个世界性难题时的答案。

  兰考“谈”琴

提到兰考,绕不过去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焦裕禄,一个是普惠金融。然而,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里居然还是一个古琴之乡。从村子里星罗棋布的家庭作坊,到上国际展会、不断推动行业技术更新的大厂,不少人家正忙着古琴事业。

这个“意外之缘”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当年兰考在焦裕禄书记带领下为了防风固沙种下的泡桐树,成为当今兰考的致富树。一次偶然之旅,人们发现泡桐正是古琴音板的最佳原料。

从音板开启的古琴制造、售卖产业链就此形成。但是,资金匮乏造成的规模过小和技术升级难,始终困扰着当地百姓。

“没钱,生意就做不起来,还得外出打工。” 堌阳镇范场村徐红亮回忆起前几年的开车生涯时感叹唏嘘,一年到头在外面回不了家,忙忙碌碌能挣上7万元,但扣除日常开支后也剩不下多少。直到2018年,徐红亮在普惠金融服务站偶然得知,兰考县的普惠金融政策支持无抵押贷款,没有以前繁琐的手续、求人无门的痛苦以及必须有公职人员担保等门槛,只要是没有违约记录、没有不良习惯,确有实际项目的农户都可以提出申请。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徐红亮申请了纯信用贷款。没想到,几天之后银行就派业务人员上门调查了解情况,不到一周就放款了。“9万元虽然不多,但这是最关键的启动资金。”他边向记者展示绿色封皮的普惠金融贷款证,边指着自家作坊内的各种材料介绍,这批材料是从四川进的,那批是从贵州进的。要是没有这笔贷款,业务规模没法扩大,生意也做不起来。

  小账簿撬动普惠金融大“棋局”

像徐红亮这样的村民,大都是通过普惠金融服务站了解到贷款新政策的。与范场村相似,兰考县辖区内几乎所有村子都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了普惠金融服务站。

走入这些服务站,最抢眼的位置摆放着几大本纸质台账。助农取款服务台账,普惠金融服务站日常巡检登记簿,存、取款及生活缴费工作台账,农户(企业)推荐、贷后管理工作台账,一叠叠厚厚的记录簿摆在桌面上,无言却又真实、详尽记录下村民享受的每一次服务和未被满足的意愿。

翻开其中几册,小小台账簿信息量极大:贷款人姓名、贷款用途、资金需求、申请人手机号、登记日期、是否有房贷、管理员贷前协助调查、贷后协助调查等信息简单明了。这几本小小的账簿一方面对应着农户,记录着他们的基本情况和生产、发展诉求,是这些此前几乎从未享受过金融服务的农户们与金融服务连接的“窗口”;另一方面则对接兰考普惠金融体系的大平台。

兰考县政府副县长袁灏介绍,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表面上是缺钱,实质上是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很多农户除储蓄业务外,从未与银行打过交道,信用记录空白,从征信系统很难对其信用情况作出客观评价。

为此,兰考试验区创新推出“普惠授信”小额信贷产品,采用逆向思维,将信贷前置,变“信用+信贷”为“信贷+信用”,按照“宽授信、严启用、严用途、激励守信、严惩失信”原则,无条件、无差别地满足“两无一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无不良嗜好、有产业发展资金需求)的农户贷款需求,每户可获得3万元基础授信。贷款期限为3年,“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随借随还、周转使用”,年利率不超过6.75%(扶贫再贷款利率1.75%加5个百分点),比正常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3.6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8月末,兰考县已完成15.33万余农户的基础授信,银行已与1.32万家农户签订贷款合同5.68亿元,带动发放农户小额贷款3.55万笔、31.74亿元。农户获贷率比试验区建设前提高了34.09个百分点,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幅提升。

  狙击不良

普遍授信的底气在于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协管员都是本村村民,他们是第一道审核人——他们最了解每家的情况,是否有不良习惯,是否讲诚信,是否有实际的生产经营项目;而背后则是兰考特有的‘四合一’担保体系。”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货币信贷处副处长闫晓峰解释了兰考为防范金融风险作出的制度安排。

普惠金融最大的症结就是高成本、高风险。不良始终是各家金融机构在推动普惠业务时最大的担忧,而兰考几乎是零门槛的信用贷款必须先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

传统模式是财政增信。记者曾走访过的大多数地区,都采用了政府财政设立担保基金,为银行提供风险补偿,建立政府—银行风险共担机制,也有的地区引入了企业。但是,在县级财政实力弱、资金筹措能力差、风险补偿有限的地区,这一机制难以完全覆盖风险,也不足以成为金融机构的“定心丸”。

针对上述问题,兰考试验区通过信贷员包村、乡镇两委协助贷款推荐、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协管员定期走访,以及对恶意违约和逃废债进行联合惩戒等方式,健全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体系;同时,由于一个乡、一个村的行为具有模仿性,传染性,兰考还特别设置风险隔离机制,隔离点高低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和当地风险状况自主调整。目前兰考确定的是当整村普惠授信不良率超过5%(含)、整乡超过4%(含)时,停止该村或该乡新发放贷款。

而对于已形成的不良风险,兰考创新构建“银(银行)、政(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保险公司)、担(担保公司)”四方分担机制,将贷款不良率划分为四段(2%以下、2%至5%、5%至10%、10%以上),2%以下的不良贷款损失由银行全部承担,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随着不良贷款率上升而递增,压实地方政府优化辖区社会信用环境责任;银行分担比例随着不良贷款率上升而递减,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

“我们一开始推动这项业务时,也担心风险。所以,我们给A级农户的基础授信额度是3万元。然后根据农户自身业务发展情况及用款情况,是否及时还款等指标,动态调整其信用评级。AA级客户、AAA级客户的授信额度会被提升为5万元、8万元,而对于产业规模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最高的信用贷款额度可达30万元。”袁灏介绍,“目前看,我们普惠金融贷款这一块还是零不良。而整体来看,截至2019年6月末,兰考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也是受益者。“过去,农村的金融服务主要是农信社提供的。而现在,我们的普惠通平台,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目前已对接金融机构180余家(含分、支行),上线信贷、理财、便民支付缴费等普惠类产品900余款。对金融机构而言,以前想不到的群体被拓展为新客户,催生了新业务。虽然短期看工作量加大了,但实际上业务范围更广了,更具竞争力了。而且借助我们的数字普惠金融系统,客户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了。”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诺金表示。

  不止于“扶贫”的普惠金融

做好普惠金融工作,是兰考自己发展的迫切命题,也是中央交给兰考的重要任务。作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兰考人口多,底子薄,基础条件并非得天独厚,是不少非传统强县的典型代表。兰考如何趟出一条发展之路,对于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2014年1月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选择了河南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兰考,既对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又亲自出席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就在这一年,兰考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重承诺。

2017年3月,兰考县率先脱贫摘帽。承诺兑现了一半,而后半途更加充满挑战。就在脱贫摘帽前不久,2016年12月26日,兰考县正式成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启了全民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

上述“送到家门的贷款服务”“扶到身边的产业支持”的背后,是兰考“一平台四体系”的普惠金融探索。闫晓峰告诉记者,“一平台”即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普惠通APP”,该平台已上线金融产品20余款,累计办理贷款申请16万笔、17亿元,办理便民支付6084笔、1833万元;“四体系”是指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

央行是金融扶贫的牵头人,也是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方案的“设计师”和“操盘手”。徐诺金表示,我们推动普惠金融工作,不单单是解决融资困境,还要注重项目落地;不单单是解决脱贫问题,更要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性,解决脱贫后的发展致富问题;不单单是瞄准贫困户的经济指标,也要带动所有人共同发展。

从一开始就要考虑惠及长远,是兰考探索普惠金融改革的立足点。徐诺金把上述理念概括为三个对接:“一是普惠金融要与金融扶贫政策对接,我们知道金融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户的,政策力度很大,而与普惠金融方案对接后也能同时带动非贫困户;二是普惠金融要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对接,没有好的项目,空有资金也是白搭;三是普惠金融要与商业金融对接,普惠金融解决基础问题,而商业金融则是助力长期发展、扩大规模。”

谈到未来,徐诺金表示,兰考还要继续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强化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马梅若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ncjr/phjr/201910/t20191025_170012.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兰考的“普惠”雄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