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31-66660090

贝多广:科创板是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在资本市场的重大进展

 

大约五年前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那时很多人不了解什么叫普惠金融。

我原来在资本市场里面做投资银行,做得也不错,有人说你怎么突然去搞普惠金融?感觉好像很土里土气的东西。到了今天,“普惠金融”家喻户晓,有的人不一定用“普惠金融”这个词,比如有人买了P2P,有人参与现金贷,有人拿小额信贷等等,但这些都和我们所说的普惠金融有很大关系。

中国普惠金融简史

根据我自己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的40年历程,我概括为,前面20年建立中国现代银行体系。因为此前中国计划经济没有什么银行,即使挂银行的名字,也是个出纳。在银行体系建立过程当中,大家发现光靠银行还不行,银行主要解决企业短期的Working Capital的融资,真正长期的需要资本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建立资本市场。我观察,也是花了20年时间初步形成。经过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40年时间,以银行和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很快又发现有很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从市场经济国家搬过来或者发达国家拷贝过来的体系有个问题,它对相当一部分即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比较有排斥性,他们不太被这套体系所待见,受到排斥。中小微企业很难到资本市场或现代银行借到钱或者资本金;中低收入人群很少获得金融服务。

从过去10年开始,中国也开始关注普惠金融。2009年甚至更早一点,我们就开始有一些萌芽的东西出现,这是我认为中国金融发展的第三阶段,在现代银行和资本市场基础上,我们要把金融体系外延更拓宽,变得更包容,这个阶段就是普惠金融建设阶段。

这里有几个里程碑式的事件。2005年,国家批准了7家小贷公司试点,希望借此慢慢把小额信贷行业发展起来。后面发展得比较迅猛,2007年,相关的指导意见出台,在此基础上允许各省市批准成立小额信贷公司。发展到2017年、2018年,小额信贷公司达到最高峰,有八、九千家。

2009年,资本市场标杆性的事件是创业板出现。很多人不理解,创业板和普惠金融有什么关系,实际就是创业板给中小企业提供比较快捷地进入资本市场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助于中小微企业改变融资现状,它也是普惠金融重要事件。

2013年-2015年,中国的普惠金融掀起了一个大高潮。小额信贷公司全面开花,达到8000多家。互联网金融当中的P2P或者叫“众筹”类似的网络金融蓬勃发展。P2P多的时候在全国各地差不多也有8000家,有的获得地方牌照,甚至有的没有执照就在那儿经营。这个时候我们说“万马奔腾”、“跑马圈地”,中国普惠金融的乱象就开始出现了。

整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对普惠金融一直是高度关注的。在党和政府的文件里,都要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任务提出来。从主流方向来看,最大的高潮是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中方作为主办方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文件是G20峰会上通过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把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积累的经验加上国际经验,形成全世界都可以操作和执行、遵守的原则,这对国际上的影响很大,把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推向了全世界,这也是一个标杆性的事件。

此后,中国的普惠金融正式进入政府主流语言当中,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展方向。

2017年互联网金融掀起高峰的时候,一些乱象就分层了。包括“校园贷”、“现金贷”、P2P的跑路、赖账、倒台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关注,互联网金融整治的序幕开始拉开。这时监管部门对传统的小额信贷公司也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小贷公司只能用资本金开展业务,不能从别的地方获得杠杆,不能负债。从数字上看,中国小贷公司最多时差不多有9000家,平均每家的资本金1亿人民币,平均员工数每家11个人,全国10万人从事这个行业。光靠资本金,发完没钱了,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所以,这个行业大幅度萎缩。现在我掌握的情况是,将近半数小贷公司要么已经关门,要么停止营业,或者惨淡经营。现在,有没有P2P的问题,有没有这个行业都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出现乱象的同时,国家在推动普惠金融的“正规军”建设。那么到底谁是主力军、正规军,到底是大银行、小银行、农信社、小贷公司、P2P还是金融科技公司?主流来说,国家要求以大银行为首的银行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回顾过去四十年中国金融走过的历程,我们如今对普惠金融的诉求非常强烈。可喜的是,据我观察,半年内所有相关银行纷纷建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众所周知,中国主体金融是在银行里,我们的银行资产50%都在大银行,剩下是那2000多家中小银行持有,大银行一动作,普惠金融格局就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银行都在讨论怎么做普惠金融,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到了今年,资本市场动作频频,最显眼的就是科创板在上海正式启动。我理解这个科创板是在创业板基础上,在证券注册制、监管上又往前迈了一步,面对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普惠金融在资本市场一个重大的进展。

除了银行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资本市场开始给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开出绿色通道,更重要的是国家的货币政策,也专门为普惠金融开了“小灶”。相信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么大力度地推动普惠金融,我把它叫“从总量性的货币政策转向结构性货币政策”。从推动政策上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之心。

由此可见,普惠金融这件事有崇高的目的,真正要把它做好难度很大,一点不比建立银行,建立资本市场容易!比建立银行容易一点,但相比资本市场难一点,因为资本市场神经是最活跃的那部分,敏感性非常强。我自己在资本市场待了二十年,进入普惠金融领域,感觉这件事情某种程度上更难,因为它带来的社会问题、带来的价值观撕裂,使得人们对普惠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怎么做往往看不太清。

比如我们一直在讨论,一定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这些问题,而最近顶层只说融资难,不说融资贵的问题,这是很大的、很好的进步。即使是融资难的问题,在我看来,仍然是冰山表面;结果是融资难,本质上却不能就融资难解决融资难,而需要整个金融生态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打一个止痛针下去它还是疼,以后原来的毛病还会出现。

我们所憧憬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真正把普惠金融推入深入,让排斥性的金融体系走向包容性的、普惠性的生态体系,而且这个生态体系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信贷、不仅仅局限于小额信贷,而是包罗万象,应该让所有的金融领域都要有包容性。保险难道不需要包容吗?信托不要吗?基金不要吗?等等资本市场都需要有包容性。比如我们现在解决普惠金融对象的支付问题,再往前解决他们的信贷难问题,再往前要解决他们的保险产品问题,再往前要走向进一步多元化理财问题等等,直到广大的农民都会说,我也能买基金、我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买股票,甚至于我也可以做QFII,可以到国外买美元资产,那时候普惠金融的体系就基本大功告成了。所以,它是个历史任务,逐步完成的。

换言之,对不管生活在哪个角落的你,理论上应该和城里人、有钱人等任何人一样,享受到应该享受的金融服务,那是我们所憧憬的普惠金融的现象和生态体系。

因为要建立这么一个生态体系,所以我们强调三个要素,也是就是:包容、健康和负责任这三个要素。

首先是“包容”。中国不小心把Clusion Finance或者Finance Clusion翻译成了普惠金融,所以很多人望文生义,开始又普又惠,变成了“优惠金融”。实际我们讲的是“包容”,服务到中小微弱人群,把服务对象服务到了,普惠金融就对了,没服务到,弄很低的利率,结果都是那些有权有势力的人拿走,这不是普惠金融。所以,我们要反复强调,普惠金融什么事情重要?包容!包容!包容!一定要想普惠金融和普惠没关系,先忘掉普惠,包容性是普惠,核心的关键词是包容,把被排斥的人群包容进来。

其次,健康也很重要。我们普惠金融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小微弱群体也是金融素养和能力比较弱的人。金融能力比较弱表现在哪里?别人一忽悠,P2P利率、收益率很高,10%以上,银行才1%、2%,就赶紧把资产转移过去,没想到这是高风险的,这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弱。所以,我们要把国际上提出来的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和人群的金融健康概念引进来,让国内普惠金融对象和人群有健康意识,不断关注自己的投资、储蓄、理财,以及金融行为是不是能给你带来健康,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再次是负责任。普惠金融体系当中,有很多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他们有大有中有小,有些是新型的,有些有牌照有些没牌照。在我看来,有没有牌照不重要,关键是你是不是负责任,你服务的对象是中小微弱的人,你以从他们身上挖出一把油的心态做金融,这叫不负责任的普惠金融,这只是昙花一现不可持续。我们要提倡负责任的精神,重点要放在对客户赋能上面,赋能很重要。我们都讲尤努斯的故事,尤努斯故事的重点不在于他27美金给42个妇女,重点是他把这些妇女的能力提高了,让她们重视自己的小孩上学,这些妇女家里一定要安个小厕所,把家里的卫生提高,把她的能力提高起来,这是它的核心。

同时,还要强调这些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金融消费者保护,现在变成普惠金融越来越迫切的重要话题。相信未来几十年里,这都是非常核心的话题,而且是所有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都要重视的问题。面对中小微弱的时候,要一边想着提供服务,一边要想着如何保护好他们,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点金工作室

作者:贝多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https://www.hubpd.com/c/2019-09-01/880461.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贝多广:科创板是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在资本市场的重大进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dpuhuijinrong.com/view/5604